“十四五”期间涌现138个优秀案例、300余个老旧厂房焕新 更新见功夫 古都绽芳华

日期:2025-10-22 08:06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城市更新,是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与民生福祉改善的关键一环。10月21日,从市委城市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获悉,“十四五”期间,北京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引,持续探索城市更新“北京模式”。通过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评选,138个获奖项目起到示范作用。数据显示,本市已实施老旧厂房更新300余个,改造提升40个传统商圈,核心区申请式退租达1万余户。

  城市更新项目库“羽翼渐丰”

  “北京城市更新工作开展之初,就明确了要加强政策创新,通过完善的政策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及相关细则文件出台,这是北京城市更新政策的创新发端;2023年,《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实施,作为地方性法规,为城市更新提供保障。

  目前,本市已形成以《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为基础、各类型项目实施办法为依托、小切口微改革的配套细则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共计69项。具有首都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逐渐形成。

  “十四五”期间,《条例》确定的五大类12项城市更新项目有序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库中的项目数量逐年增多。“截至目前,入库项目数量超4000个。”该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本市还汇总形成了约405个示范项目,囊括了各区正在实施或拟实施的项目,重点滚动推进实施市级示范项目。示范项目机制推动形成的北京规划土地政策经验和案例,纳入自然资源部《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向全国推广。

  “最佳实践”项目评选引领带动

  在推动示范项目实施的同时,本市也连续四年开展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共计评选出138个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优秀案例,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北京模式”。

  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核心区城市更新成效突出,老城33个历史文化街区有近七成街区开展保护式更新,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基础上植入新功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例如,西城区大栅栏观音寺片区更新项目首创性地提出“共生街区”理念,打破院落权属界线,进一步整合空间资源,实施片区化运营,解决大杂院面临的修缮、利用及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东城区钟鼓楼保护更新项目是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中坚持文物保护修缮、推动居住水平改善,展现古都传统文化。

  “十四五”以来,本市已实施老旧厂房更新300余个,引导“三城一区”等重点功能区产业提质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落地。据介绍,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地区城市更新典型示范类项目占总量1/4,以承接疏解、发展高精尖产业为主。例如,昌平区南口“三大厂”更新为清华国重基地项目,为承接清华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资源保障。

  规划引领推动片区式更新

  规划引领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原则和依据。在丰台区方庄街道,更新专项规划和街区控规融合统筹,动态储备居住、设施、产业类40余个更新项目并持续推动,引导区域内各类主体主动参与更新;海淀区西三旗街道通过编制控规,系统盘活工业用地并开展更新,实现200公顷产业空间升级,推动新都片区从“建材城”向“科学城”转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本市已累计实施市属老旧小区改造约7500万平方米,完成核心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1万余户,启动实施危旧房改建约100万平方米。此外,提供普惠托位超过3.1万个,建成养老助餐点2666家,450多万名老年人能就近解决吃饭问题;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764个。

  城市更新吸引社会资本、社区、居民等各方积极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例如,西城区桦皮厂8号楼通过“原拆原建”探索危旧楼改建新模式,采用混凝土模块化建造工艺和数字技术,将“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丰台区马家堡68号院项目作为拆除重建类项目,初步形成了“谁出资、谁受益”的模式;三里屯片区更新项目通过公共空间优化提升,激活通盈商业综合体等社会主体主动投资更新。

  展望“十五五”,本市将重点实施多类城市更新任务,包括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全面提升项目谋划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水平,构建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陈雪柠)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