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产业一线故事走进产教融合基地

日期:2025-10-20 08:1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人形机器人从科幻走向现实,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引领全球,高端科研仪器实现自主研发……10月19日,4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向高校院所师生、产业一线技术骨干和工人讲述科研奋斗故事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刘朝辉见证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1995年,我10岁,我国第一辆新能源汽车‘远望号’诞生。2008年,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研究生,595辆新能源汽车在北京奥运会上批量使用,正式拉开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也让我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说,自己与新能源汽车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在英国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他将研究课题确定为新能源汽车双向充电系统。

  2019年底,在市人才工作局主办的“海外英才北京行”活动中,刘朝辉第一次了解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北京亦庄的科创沃土上茁壮成长。不久后,他决定加入位于亦庄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并带领团队开发了全球首款浸没式油冷功率芯片封装模块。这项技术具有极高的散热效率,为高功率密度的系统集成提供了“中国方案”。

  此次宣讲走进的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也在亦庄。该基地建设了集产学研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管理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平台,着力探索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很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这里的学生们既能筑牢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能深入一线接触到产业的最新信息。”刘朝辉期待,大家能珍惜青春时光,响应国家对产业一线人才的需要,未来走上科研和产业的关键岗位。

  “在产教融合基地,我们拥有优质的学习平台,更应当脚踏实地、勇立潮头。”聆听宣讲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2021级直博生金浩干劲十足。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5级电子信息专业博士生林铭敏十分珍惜此次与产业一线科技人才交流学习的机会。她说:“正如他们讲到的,一个行业有高峰也有低谷,要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去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刘苏雅)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