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底,科技创新领域引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等在京新设基金规模力争超万亿元;科技贷款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突破5.5万亿元和2.5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市各项贷款增速;推动科技创新债券、科技保险、科技型企业上市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这是日前举行的《北京市关于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目标。
着力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发布,聚焦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财政引导、金融开放等8个方面提出了20条政策举措。
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实施方案》提出了包括争取各类国家级基金在京落地、深化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支持长期资本在京扩大股权投资规模、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等五条举措。其中明确提出,将推动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京津冀区域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二期等在京落地;争取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先行先试,对符合条件的合作基金仅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参与设立,力争到2027年底合作基金总规模不低于500亿元。
为充分推动货币信贷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中关村领航积分”评价模型;探索为科技型企业提供5年期以上“科创贷”,可按需无还本续贷;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E平台,力争到2027年底各项业务授信金额不低于1000亿元。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透露,北京市创新积分模型将进行进一步优化,综合考虑研发投入、科技计划、科技奖励、科技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银行风控等评价指标及权重,预计年底前推出创新积分2.0版,即“中关村领航积分”评价模型,对领航积分达到一定分值的企业持续提升主动授信覆盖率。近期,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还将联合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出“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贷”,与科技部颠覆性专项实现“立贷联动”,贷款额度最高可达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金额的1.2倍,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年。
发挥科技保险支持创新“减震器”和“稳定器”方面,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做好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普惠型科技保险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优化升级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将本市创新药纳入商业保险范围等举措。
上市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北京上市的70余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八成,融资1800亿元。截至2025年9月末,北交所上市公司277家,其中北京23家、融资57.32亿元。此外,北京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达2063家、基金数量10463只、资产规模3.79万亿元,均居全国第一。(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