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市教委联合指导录制的“博物馆第一课”《探寻文字的奥秘》《北京城的前世今生》正式上线,作为送给北京中小学生的开学礼物,在北京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播出,推荐给全市中小学生收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为了研究探索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创新与提升路径,市文物局和市教委自2024年初开始,联合开展“馆校融合”课题,采取了课题引领、团组实验、典型示范、多元对话的推进策略,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展馆校融合实践模式研究,组织10个博物馆与大中小学合作进行团组实验,创建“博物馆第一课”品牌作为典型示范,使馆校融合研究与实践持续深化。
2025年的“博物馆第一课”,在2024年把课堂设在博物馆、借助场景探究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博物馆展陈资源课程化转化、博物馆专家与学校老师“双师”教学、学生高阶认知发展的深度探索,旨在构建符合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本质的馆校融合课程范式。这次“博物馆第一课”包括《探寻文字的奥秘》《北京城的前世今生》两个内容,继续以中华文明探源为轴心,引领中小学生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物展品,提升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科学认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探寻文字的奥秘
《探寻文字的奥秘》重在探究汉字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基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场景,由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馆校融合实践研究课题组、北京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育鹰小学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联合录制。北京学校和育鹰小学5-6年级26名学生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馆校双师指导下完成课程的学习。本课程基于博物馆展陈资源,着力于课程化挖掘与转化,突出场景学习与情境认知特点,融合中小学语文、历史、道法、地理、艺术等学科内容,选取尊、刀、戈、磬、止等典型汉字,采用问题驱动、项目承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通过看展选题、专题探究、展示交流、深度探讨等环节,在专家、讲解的专业引领下,层层深入,探究其造字特点、文化内涵、发展演变及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关于汉字发展演变的博雅和通识教育。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重在探究北京城的形成与发展、文明形态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基于首都博物馆“北京通史展—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场景,由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馆校融合实践研究课题组、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和首都博物馆联合录制。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将进入初三的28名学生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馆校双师指导下完成课程的学习。本课程以北京通史展作为史料库,突出时空观念、科学思维、证据意识、深度理解,融合初中历史、道法、语文、地理、艺术等多个学科,内容包括七十万年人居史、一万年文化史、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七十多年新中国首都史,选取四个代表性文物作为“时光钥匙”,设计了专家引领看展、分组专题探究、成果分享展示、思想交流感悟等环节,增强探究的深度、趣味和脉络,为学生提供了关于北京城形成与发展的博物馆现场教学。
两个课程注重运用国际新的学习科学理论,根据博物馆展陈建立学习情境、认知载体、课程资源和教学支架,引导学生深层次完成认知发展、能力建构和情感链接,将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要求,为馆校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了真实案例和示范引领。
“博物馆第一课”突破了固定课堂的刻板模样,增加了场景性和故事性,突出了师生对话与互动,创建了馆校融合的新课堂,呈现了学生的质疑、思考与认知的发展过程,不少学生对博物馆这种挑战性课程产生了兴趣和更多的获得感。有同学说,“这次不一样的博物馆学习之旅,让我有一种新奇的体验,觉得之前冷冰冰的文物带着温度来到面前,以后这种学习方式将成为我学习的常态”;有同学说“我感受到了知识获取方式的转变,可以通过文物细节,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通过展厅空间布局来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有同学说“从文物实证出发,结合具体课本知识,将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整合印证,这是科学研究中,验证结论梳理脉络的重要方法”。有老师说,“以博物馆为载体的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样态,这种‘双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孩子们的看见、看到,逐渐形成了见解和见地”;有博物馆专家说,“馆校融合的重要目的,就是探索教与学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这也是对我们博物馆资源利用上的一次探索,这种学习方式让博物馆的资源活起来了,我们由知识的传输者变成了知识的引领者,真正落实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有学校负责人说,“这次博物馆第一课的研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馆校融合的深层意义,它不是博物馆对学校教育的被动配合,也不是学校对博物馆资源的简单借用,而是双方真正打破边界,深度共创,博物馆的文物成了孩子们的活教材,专家的研究视角能够融入到教学中,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博物馆的场域优势无缝衔接,这种融合让博物馆作为教育主场域的功能真正落地,这是新课堂从理念到实践的有益尝试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