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盛景中学知识 北京科学中心“秘密花园”蕴藏科普巧思

日期:2025-10-15 08:2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孩子们在北京科学中心参与户外科学教育活动。

孩子们在北京科学中心参与户外科学教育活动。

花园各处巧妙设置展示牌,向参观者传播花卉种类等知识。

花园各处巧妙设置展示牌,向参观者传播花卉种类等知识。

  “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四时之美由文字变为实景——北京科学中心重新规划的近1.9万平方米园区绿化空间揭开面纱,将配合1.9万平方米室内展览展示,提供四季有景的科学教育服务。

  寒露时节,北京科学中心的“科学花园”里,低头可欣赏色彩艳丽的紫菀花“地毯”,抬头可细看树叶施展的“变色”魔法,还有火红的石榴挂在枝头。

  “与一般的公园赏景不同,这座花园充满了科学元素。我们围绕植物六大器官知识、二十四节气变化、自然灾害生存技能等,设计了一条户外科学教育路线,与主展馆‘生命、生活、生存’的主题相呼应,让观众在画中游、游中学。”该中心科技文化部体系建设项目主管王云翔说,经过改造提升,园区初步形成草本植物、灌木、乔木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观。从秋季斑斓的紫菀花园,到冬季凛冽的雪寒预警图,再到春季百花绽放的新生图景……四季更替,都有看点。

  科学教育走出展厅和教室,变得更亲和生动。“不再是看图讲道理,观众就在实景里,学起来更有意思。”王云翔身边是多株高大的树木,以元宝槭和五角槭为主,树叶呈现出不同颜色。“这两种乔木外观相近,容易被搞混。我们会带观众,尤其是小观众近距离观察叶片、树皮、果实等,了解细微区别。这些内容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生命科学部分紧密相连,算是孩子们的延伸阅读。”

  每一个驻足点都经过精心设置,搭配了有趣的小问题。玉兰开花前地面掉落的“小耳朵”是什么、海棠开花后颜色为何会变淡、为什么我们无法吃到无籽石榴……这些问题是北京科学中心提前向公众征集的。“科学教育不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引导观众看到问题,再通过观察、归纳、实践,一步步找到答案,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索、体验大自然。”

  此次升级还彰显了京味儿。作为本市重要的青少年科学教育阵地,该中心以“一轴两环、三生四季、二十四景”为脉络,将自然景观、科技文化和北京地域特色巧妙融合。生存教育围绕北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展开,“夏安汛:水系防汛图”将北京主要水库、水系地图转化为“教具”,培养观众面对突发情况时应该掌握的技能等。

  围绕四季展开的科学活动还将不断扩容。该中心研发的“自然绘·知科学”教育体系,已开发了4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活动、3门探究实践类营地活动,科技工作者会带领观众在四季流转中品味科学文化。(刘苏雅)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