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国首都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持续攀升

日期:2025-10-15 08:21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十四五”时期,是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的五年,是这座千年古都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未来的五年。10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成果。

  五年来,北京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以首善标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功服务保障15场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市区两级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增至287个,规划布局了78个设施项目,新设外资企业超8000家,国际学校布局超百所,首都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显示,北京位列全球第6,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参评城市榜首,大国首都的国际风范与独特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元首外交服务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

  “北京服务”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北京,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承载地,更是元首外交的首要舞台。“我们始终将服务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外交议程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副主任冯剑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在全国首创元首外交综合服务保障机制,持续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会务服务、礼宾接待、城市运行、环境保障、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能力水平,持续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

  从北京冬奥会的无与伦比,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万众瞩目,再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丰硕成果,一场场重大国事活动的圆满成功,赢得了国内外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誉。不仅如此,北京还深入挖掘首都文化底蕴与科创成果,构建起包含456个点位的“参访北京”外事接待资源体系,向来访外宾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新时代北京。

  国际交往综合承载能力实现新突破

  全市室内展览总面积翻了近一番

  国际交往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空间载体和设施保障。“十四五”时期,北京持续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的国际交往空间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往综合承载能力。

  随着《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规划实施指引》出台,明确了承载国际交往功能的重点街区289个、重点乡镇14个、重点优化设施66处、规划新建设施15处。结合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天坛、正阳门、先农坛等历史文化遗产被赋予更多外事活动场景,古老中轴线焕发新的外交活力。使馆区建设同步推进,第一、二、三使馆区综合整治持续深化,第四使馆区外交用地完成划拨手续办理,外围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重大设施项目建设更是捷报频传。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成功举办各类活动2.5万场次。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将作为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和八达岭高峰论坛永久会址。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首都国际会展中心开门迎展,全市室内展览总面积较“十三五”时期翻了近一番。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成为承接国际文化活动的新高地。

  高水平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在京外资企业总量超3.5万家

  国际交往中心蕴含的发展能量,在“十四五”期间被充分激发。“北京下大力气搭平台、畅渠道、聚资源,将对外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冯剑说。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文化论坛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国别特色合作实践深入开展,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累计引入外资及关联企业286家。

  随着国家出入境政策红利释放,北京国际人员往来快速恢复。冯剑给出一组数据:2024年,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点超过120个,口岸入出境外籍人员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25%;接待入境外籍游客321万人次,同比增长188%。全球服务贸易联盟、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纷纷落户北京,在京国际组织数量增至127家,较“十三五”末增长32%。

  引资“磁力”同样强劲。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德勤大学等标志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71家,外资研发总部279家,外资企业总量超3.5万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47家总部在京,数量连续13年居全球城市榜首。

  城市国际化环境实现新提升

  “一揽子”服务措施让外籍人士在京生活更便利

  让北京成为“近悦远来”的魅力之都,离不开国际化、便利化、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十四五”时期,北京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出台《北京城市国际化服务工作方案》,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推出优化支付服务便利化措施,编制发布多语种城市服务指南和旅游攻略。设立“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提供金融、交通、旅游等20余项高频服务。“BEIJING PASS”一卡通行、地铁外卡全球“五大卡”拍卡过闸、银行卡和通信卡“两卡”融合等创新举措,有效打通了支付、交通、通信等小微堵点。

  在外籍人士工作生活方面,推动外籍人才“两证联办”全覆盖,拓展外国人永居证在20余个领域的便利化应用,率先实现外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发布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首次实现职业资格中外双向互认。出台《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上线国际版门户网站和英文公众号,全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准确率超过99%。“这些细致入微的改进,让外籍人士在京经商、学习、旅游的便利性持续提升。”冯剑说。

  与此同时,政务服务也更具“国际范儿”。“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与开户”“外国人来华工作”两大场景已纳入2025年“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等配备外语服务人员和智能设备,提供多语言业务咨询、事项办理等服务。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可接听8种语言的外语来电,国际版网站推出12345online专区,BeijingService微信公众号设有留言板块,便利外籍人士快速反映各类诉求。(高枝)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