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清“生态账” 明确“价值尺” 北京创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日期:2025-09-28 14:56    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分享:
字号:        

  青山有“价”,绿水含“金”,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积极拓展应用场景,让隐形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首都绿色发展的强劲动能。

  科学量化 让生态产品“有价可依”

  生态产品总值(GEP)是指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在核算期内的所有生态产品的货币价值之和,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类生态产品价值。其中,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是生态系统为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的惠益价值,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空气净化、水质净化、洪水调蓄、固定二氧化碳等。GEP-R核算的是“生态账”,可以科学衡量绿水青山转化成多少金山银山,反映“绿水青山”的生态贡献,体现生态保护成效,架起二者转化的“桥梁”。

  调节服务价值的核算一般采用替代成本法。打个比方,水源涵养是把生态系统当作“绿色水库”,每年储存下的水是水源涵养量,建设、维护水库以及买水的钱就是水源涵养价值;气候调节是把生态系统比作“天然空调”和“天然加湿器”,每年通过降温增湿节约的用电量价值就是气候调节价值;空气净化和水质净化则是把生态系统当作“自然净化厂”,处理污染物的费用就是其价值。

  为科学量化生态服务价值,北京市出台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是首个落实国家2022年《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的地方标准。规定了指标体系、核算方法、数据来源和适用范围;聚焦GEP-R,制定细化核算方案,明确工作安排,逐步实现市级、区级和重要生态空间核算,将GEP-R核算结果应用于生态保护补偿等工作。

  创新方法 打造北京特色核算体系

  北京市连续五年开展GEP-R核算工作,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北京特色的核算体系。

  坚持系统化,确保“账算得全”,体现生态一体化保护。GEP-R核算涵盖森林、河流、湿地、农田等,数据涉及生态环境、规划、水务、农业、园林等多部门。为避免核算过程中的交叉、遗漏,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标准《生态系统分类制图技术规程》,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实地调查等手段,构建“生态一张图”,实现“所见即所得”,支撑GEP-R精细化核算工作,助力对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科学管理。

  参数本地化,保障“账算得实”,反映北京生态特征。北京市连续五年组织开展参数本地化工作,使核算结果更贴合北京实际。比如,在核算气候调节价值时,实测了植被的蒸散系数;在核算洪水调蓄、水源涵养价值时,实测了降雨径流系数;在核算减少泥沙淤积、面源削减等价值时,实地调查了土壤的理化性质等。通过这样一套“量身定制”的本地参数数据库,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贡献。

  方法创新化,做到“账算得清”,解决补偿考核问题。参照不变价GDP概念,创新提出可比GEP-R、地均GEP-R概念。在时间维度方面,提出可比GEP-R,即扣除年际间气候(如降水、温度)、价格水平等波动因素后的GEP-R,让生态保护工作“人努力”的成效可量化、可对比,通过算清“年度努力账”,为评估年度生态治理成效提供科学标尺。在区域维度方面,提出地均GEP-R,即单位面积的GEP-R,反映不同地区生态贡献的质量和效率,通过算清“区域成效账”,为区域间生态保护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2024年全市可比GEP-R为3731.8亿元,可比地均GEP-R为22.74万元/公顷。全市可比GEP-R呈增长趋势,这既得益于全市生态空间格局稳定,也得益于全市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扩展应用 丰富“两山”理念的北京实践

  北京市以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核算与应用为抓手,从坚守生态底线、完善补偿机制、深化“两山”实践三个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探索“两山”理念的北京实践。

  坚守生态底线,推动GEP-R稳中有升。GEP-R提升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体现。北京市不断加强GEP-R核算结果的分析研判,指导有关区制定针对性措施,如减少生态系统扰动、持续扩大绿色空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等,促进GEP-R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共担保护成本,支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动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分担和效益分配的“错位”,以GEP-R精细化核算支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不让保护生态的人吃亏。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发力,建立与GEP-R核算结果相挂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巩固“两山”实践,增强绿色发展底色。截至目前,北京市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称号”,并延伸至海淀、丰台、朝阳、昌平。北京市将“提升GEP-R”作为巩固“两山”实践的特色指标,推动加强生态建设,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这些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要我保护”的意识逐渐转变为“我要保护”。未来,北京市将继续坚持首善标准,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