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伏羲农场引领智慧农业浪潮 “AI种地”从科幻走进现实

日期:2025-09-22 08:19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伏羲农场的智慧农机设备。

伏羲农场的智慧农机设备。 采访对象供图

  种地这件事,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科幻”。2025年9月11日至14日,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在城市副中心成功举办。会上重点推介的伏羲农场,以其领先的智慧农业模式,引来各界高度关注。记者来到位于城市副中心于家务回族乡的北京伏羲农场时,青春洋溢的“00后”王孟轩迎上前来。若不经过自我介绍,很难想到他就是这座农场的负责人。

  这座农场究竟有何不同?“AI种地”如何从概念走向实践?记者带着好奇,跟随王孟轩踏入了这片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无人农机的智慧农业示范区。

  “机甲战队”服务千亩良田

  伏羲农场的核心示范区整整1287亩,清一色种着京科232杂交玉米。刚踏入田埂,几个“大家伙”就闯入视线——它们是农场里的主力“员工”:鸿鹄系列智能拖拉机。

  其中最显眼的是名叫鸿鹄T200的“大块头”。银灰色车身活像一只巨型甲壳虫,顶上没有驾驶室,因为它完全不需要人驾驶。后轮直径超1.8米,车身高达3米、长约5.7米,很是威武。车尾装着挂钩,能根据不同农时更换农机具。“它相当于火车头,拉着后边的‘车厢’在地里跑。”王孟轩笑着说。

  旁边还停着几台“小家伙”——外形和鸿鹄T200相似,但个头不一,从中型的T70到更小号的,分别对应不同动力,分工明确,灵活高效。

  往前几步,是一套立在玉米地旁的“田间智能传感器”。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墒情传感器、物联网虫情采集设备一应俱全,大屏幕上还能实时显示监测到的温湿度、风速、风向,仿佛给农田装上了“鼻子”和“眼睛”。

  王孟轩带记者走到一片刚收割完的地块,示意记者踩一踩。“瞧,这土多松软!是前阵子旋耕好的,鸿鹄T200亲自上阵为种业大会做了展示。”他弯腰抓起一把土,“等到9月底10月初,这千亩玉米全熟了,这支‘机甲战队’就要集体出动作业了。它们能24小时连轴转,不但解放了农机手,效率也大大提高。”

  “如今有了这些智能农机和监测设备,大大减少了生产和管理人员数量,只需要几个人坐在办公室,就能管好这上千亩地。”王孟轩很是得意。

  “AI数字大脑”远程做决策

  “伏羲农场可不是仅仅有这些智慧农机设备这么简单。”王孟轩带着记者来到伏羲农场指挥中心。穿过展厅,眼前是一整面大屏幕——农田里的“机甲战士”全都听这里指挥。

  王孟轩介绍,伏羲农场背后,是中国科学院多家下属研究院所的“智慧联盟”。计算技术研究所提供大模型、算力,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牵头自主研发农机……大家各展所长,让这座农场真正“活”了起来。

  他走到操作台前,轻点鼠标,数字大脑“伏羲系统”立即呈现——整座农场在卫星图上一目了然。随手点开一块田,详细信息瞬间弹出。记者认出,这正是刚才到过的那片京科232玉米地。

  “这才是基本信息,您接着往下看。”王孟轩边说边操作系统。页面上清晰列着四个步骤:农田感知、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精准执行,合称“OODA”。他举了个例子:9月中下旬玉米接近成熟,要不要浇水?要不要防虫?只要点击“智能决策”,AI几秒钟就能生成非常成熟、专业的解决方案,再普通的农户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到了作业季节,工作人员和农户不用下地,在“精准执行”模块一键下达指令,鸿鹄拖拉机就能自动启动,下田作业。“就像家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自己规划路线,精准高效完成任务。”王孟轩说,“鸿鹄新能源智能农机充电只需一个多小时,充满电后能作业4到6个小时。”

  据了解,这座伏羲农场依托的正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伏羲系统”,它整合了AI、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对土壤、作物、气象的全面监测,并能远程控制智能农机自动作业。不仅标志着农业从“靠经验”迈入“靠数据”的新阶段,也为智慧农业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传统农场解锁“未来式”

  伏羲农场已在全国悄然布局。从内蒙古到安徽、河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入田间,为传统农业注入全新活力。“伏羲系统”如同为农田装上“智慧大脑”,能够整合气候、土壤、作物生长等全要素数据,帮助农民精准决策,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推行这一新模式,旨在实现更智能、更省力、更高效的现代农业。面对劳动力短缺和传统种植方式瓶颈,伏羲农场以数据替代经验,用AI辅助人脑。“它不仅推动农业进入智能时代,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有力响应。”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的李嘉男表示。

  副中心引入伏羲农场始于2025年年初。“在北京市和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相关实验室与北京运河惠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从开工到对外开放,北京伏羲农场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副处长艾龙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打造全国智慧农业顶级示范标杆’的目标,以科技支撑、商业合作、市场运营为路径,持续优化项目。近期目标是建成全国智慧农业装备展示窗口,远期则致力于成为智慧农业科技孵化与示范高地,推动形成可推广的技术标准与服务模式。”

  2025年秋收,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无人农机集群作业,到处方播种、精准施肥与智能灌溉,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不再依赖农民经验。中国科学院专业采收团队也将现场支持,确保颗粒归仓和数据精准。

  未来,伏羲农场还将持续升级,计划建设“三库一塔”(农资库、农机库、粮库和烘干塔),并扩大运营团队;围绕智慧设施、智慧果园、智慧菜田等领域,持续探索新场景、新技术与新模式。(张佳琪)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