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为充分展现首都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9月16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山水印象·不止青绿”主题网评活动,以思想为帆、实践为桨,在城乡之间搭建起生态对话的桥梁。从乡村振兴的生态实践到城市更新的绿色创新,从科技降碳的前沿探索到全民参与的低碳行动,这场跨越城乡的“生态之旅”,让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含绿量”转化为网络传播的“流量”、市民共享的“幸福增量”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上午,中国乐谷村播学院总部基地内绿色发展分享会正式拉开帷幕。在代表发言环节,平谷区东高村镇宣传委员张林平分享了自己的“生态观察”,比如见缝插绿让方寸闲地盛开一路繁花、河长们如何巡河履职、优秀环保公益组织、绿色生活好市民……这些变化不是成绩的堆砌,是文字里能捕捉到的生机,是居民口中“家门口的幸福”。
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韦红卫,则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中的北京高质量发展之路”切入,通过构建“研发+孵化+产业”的绿色生态链证明,绿色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科技是降碳的关键驱动力。”北京朝阳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孟龙带来的“科技降碳”案例,让在场者眼前一亮,朝阳环境集团通过研发全场景多链路AI智慧焚烧系统,整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垃圾焚烧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与精准化控制。
思想的火花尚未褪去,实地探访的脚步已然启程。走进南山村,民居错落有致,借力“百千工程”,南山村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程,进行了梯田修整、林下生态间种、村庄美化沟道清理整治、沟道生态修复、河滨岸带治理,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河入库,村庄整体环境实现“脱胎换骨”,绿水青山本色更加彰显,让“沉睡”资源变增收“法宝”。
下午,大家走进丰盛东A片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与传统建筑工地不同,这里没有尘土飞扬,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巨大的“白色气膜”——“基坑气膜”。从空中俯瞰,“基坑气膜”犹如一幢“充气城堡”,将整个施工现场完整覆盖,膜内可容纳汽车吊、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共同作业。膜外由纵横多根钢拉索牢牢固定,可抵御12级大风等极端天气。周边住户李大爷,笑着对我们说:“在没有气膜之前,这个工地天天扬尘,噪声大得很,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挺好的。”
最后一站,大家来到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走进“智慧生态大脑”指挥大厅,深入了解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力量和管理智慧。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创新打造“三监联动”治理新模式,“依托AI知识引擎与全链条算法协同,支持空气质量快速评价、污染形势全面研判、污染问题智能溯源、市区街镇协同调度以及活动水平动态追踪,为治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决策支持。”工作人员讲述道。
从南山村的零碳生活到基坑气膜的绿色施工,再到智慧生态大脑的精准监测,我们看到北京的生态建设既有顶层设计的高度,也有基层实践的温度。一位大V的发言引发共鸣,“作为参与者,我们不仅要记录这些变化,更要成为生态保护的‘宣传员’‘实践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夕阳西下,活动在参与者的热议中落下帷幕。从平谷的乡村田野到西城的城市街巷,从思想碰撞的分享会到亲身感知的探访路,“山水印象·不止青绿”主题网评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景扫描”,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激发行动的“动员令”。20年风雨兼程,“两山”理念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未来征程上,北京将继续以山水为媒、以评论为介,让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多市民,为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北京篇章,汇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