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首都发展的历史刻度上,2021年到2025年一定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北京成功抵御了超乎寻常的风险挑战,减量发展之下各项指标进展顺利,又办成了北京冬奥会等诸多大事,“民生愿景”一步步成为“幸福实景”,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收官之际,北京收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5年年底“十四五”收官时,北京经济总量预计超过5万亿元。支撑如此大体量的,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也是1700余项营商改革措施接力落地,还是平均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更是北京连续八年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
五年再“造”了一个海淀区
京城西北,海淀被誉为中国最有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更占了北京经济大盘的四分之一。“十四五”时期,本市经济增量预计达1.4万亿元,这是海淀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形象地说,五年时间北京再“造”了一个海淀区。
这是如何实现的?还得从海淀说起。
2021年3月,海淀区成府路150号,智源研究院悄然上线了中国第一个大模型“悟道”;3个月后迭代升级的“悟道2.0”更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万亿级模型。
从这里开始,北京备案上线的大模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158款、占全国约三成,豆包、智谱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2400家,占全国约一半,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说。
从北京国民经济前三大支柱行业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自启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来,信息服务业保持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的速度。另一边,传统优势产业金融业资产规模也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165个重大产业项目悉数落地,“北京智造”向新优化、向高攀升。
如果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那需求则是发展的动力。“今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预计超过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能够突破万亿元。”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鑫列出一组数据:过去四年高品质商业设施投入运营总面积超500万平方米,相当于25个西单大悦城;2025年全市举办近2000场大型活动,平均每天就有5场活动;老百姓家门口还建成了764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3200余个社区。
今天的投资也将成为明天的竞争力。各组数据中,高技术产业投资表现亮眼,其占比已从2020年的9.5%提升至2024年的22.6%,创历史最高水平,正不断化作增长的新动能。
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放眼整座城市乃至都市圈,都在这五年焕然一新。
“一核”疏解非首都功能坚定有序,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减法”换来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加法”。
“两翼”齐飞,北京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全部开学开诊,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扎根创业,城市副中心发展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质坚定迈进,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首个区域重大战略。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是产业、公共服务等“软联通”,三地在不断破除藩篱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多可感可及的成果。
为了解决北三县上班族头疼的通勤难题,北京、河北想了不少招: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连通道路已达11条,改造提升检查站通行效率……“我们还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平谷线,建成后从燕郊到副中心仅9分钟,到CBD仅32分钟,到时候上班族可以多睡一会儿。”市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说。
北京科技成果“蛙跳”现象也得到扭转。随着“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不断成熟,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已成为协同发展的实体支撑。“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的近2倍。
生活点滴更见协同之变。河北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北京名医,三地共建115个医联体,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1300余家;
“河北福嫂”进京入津,占北京家政市场的38.4%,高质量家政服务守护千家万户的“一老一小”;
来自天津港的智利车厘子5小时直达京津冀市场,三地百姓不知不觉在餐桌上品味着协同发展的成果。
“全球首创”“全国首个”越来越多
国内首个覆盖三大B细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剂获批;自主研发的10亿像素级航空相机,是国内幅面最大、像元数最多、测绘精度最高的航空相机;全国首个完成10公里级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五年时光,北京收获了越来越多“全球首创”“全国首个”。
日历翻回到五年前,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何?
“现在的北京已经拥有全球最密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多人次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最大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最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说。
创新之城的崛起,既需要科技设施的“硬件”——
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在轨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占总量的近三成,与在京92所高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1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深度联动,营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生态;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已面向全球累计开放机时超143万小时。
更需要政策创新的“软件”——
全面清理市场准入壁垒,坚持“非禁即入”,创新新兴产业监管模式,发布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沙盒,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指引,为5.1万户经营主体开展信用修复,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改革试点推向全国,新设的8只政府投资基金支持212个项目约190亿元。
五年是澎湃的创新潮涌,也是接续的改革发力。本市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为国家开放发展试制度,累计实施突破性政策140余项,新落户国际组织37家,新设外资企业超8000家,综保区由1个增加到4个。
十年完成发达国家三十年大气治理历程
抬头仰望,一组“蔚蓝”的数据被称为“北京奇迹”:2024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
“从生态环境看,这些年最为大家称道的变化就是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北京用十年左右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三十年的治理历程。”杨秀玲说。
2021年到2024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伴随这一增速,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都是全国最优。
以能耗为例,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163吨标准煤。也就是说,每创造1万元的GDP,仅消耗0.163吨标准煤的能源。张鑫说,北京的能源利用效率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更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同时,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每用3度电其中就有近1度是绿电。
目光由蓝天转向蓝绿交织、山水相依的京华大地。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超九成,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亮马河等一批“水秀而可近、岸绿且可亲”的绿色滨水空间解锁开放;
森林覆盖率达到44.95%,“拆栏透绿”实现三分之二的公园无界开放,环路景观花廊超过300公里;
现有陆生野生动物620种,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低碳生活逐渐成为风尚,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19万辆,是“十三五”末期的近三倍,置换新车的市民有近一半选择新能源车。
新增15万个学位过半在京郊
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北京市民每年至少有一次短途度假,其中半数以上倾向于在京郊地区。坐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尝一口“密云水库鱼”的背后是乡村美了。
“通过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延庆井庄建成全市首个乡村奥莱项目,昌平兴寿的乡村市集、平谷南山的乡村烘焙、怀柔渤海的乡村咖啡等一批乡村服务新业态火爆出圈。”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晓涛说,全市首批12个示范片区全面建成,示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普遍提高20%以上。村民们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艺品供不应求,不仅留住了乡愁,更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乡村旅游总收入超3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较2020年年均增长7.3%,快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
经济增长的“刻度尺”亦是民生保障的“温度计”。五年来,“民生愿景”一步步成为“幸福实景”,民生保障投入的巧思,为的是让百姓生活更方便、舒适。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52公里、站点95座,但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更体现在轨道交通与公交线网布局上:北京的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此外,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信号灯已经全部联网控制,平均不停车通过率76.7%,让出行更加顺畅。
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超过15万个。这里面既有均衡性的考虑,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等一批优质校到城六区外办学,京郊新增中小学学位数超过8万个;也有配套服务的升级,300多所学校建设了“安心通学路”,开通了“通学公交线”,让孩子们在更安全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医疗服务则是让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成,市民在网上能预约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52家医院线上互认181项检验结果、300项检查结果。
栉风沐雨,一路繁花。“十四五”的征程已刻下全市人民奋斗的坐标,凝聚的伟力、振奋的精神将继续奔涌向前,书写下一个崭新篇章。(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