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论坛在通州主会场举行,论坛以“科技赋能种业革新 区域协同提质未来”为主题,来自京津冀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农业企业代表参会并作报告,就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农业农村部区域协作促进司区域发展处处长杨军,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陈家勇,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李志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杨国航,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郭永泽,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张强出席论坛。
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士功主持论坛开幕式环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杨国航主持论坛的专家报告环节。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处负责人、市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左进华主持论坛的京津冀产业发展沙龙环节。
科技协同聚合力
三地合办农业科技协同发展论坛
“农业科技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京津冀三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士功表示,搭建高规格高水平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前沿趋势与发展路径,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种业振兴凝聚共识,汇聚智慧,集聚合力。
论坛发布2025年京津冀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支撑作用。
三地农业农村部门将广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围绕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示范展示和生产服务,让更多优良品种扎根田间,让更多先进实用技术开花结果,让更多遴选推荐品种成为京津冀农民的首选品种优选品种。
论坛上,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河北省种子总站有关负责人代表共同签订京津冀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协同机制,聚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加快京津冀同一适宜生态区主要农作物优新品种推广速度,推动现代种业高质发展。
论坛还为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示范基地进行授牌仪式。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协同联盟通过共建农业科研核心示范基地,促成联盟内各单位系列创新成果的推广示范,有效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自联盟成立以来,先后在京津冀三地授牌基地,涵盖大田作物、蔬菜、林果、水产、食用菌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
区域协作绘新篇
助推农业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京津冀三地农业在功能定位、资源要素、机制平台等方面各有优势,互补性强,推进农业协同发展的基础扎实,前景广阔。
论坛上,多位来自京津冀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农业企业家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热点展开研讨。
“要着力构建农业协同创新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聚焦科技、产业、种业三大核心领域,打通协同堵点,让优势转化为实效。”投资北京国际有限公司研究总监、研究院院长李道今建议。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京津冀地区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和各类优质蔬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工食品多元化供给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聚焦区域种业共性关键问题,联合打造种业龙头企业,探索创新京津冀小麦种业一体化机制,实现共建、共享、互补、共赢态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李辉表示。“构建蔬菜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京津冀地区生产精准度和经济效益”,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德岭建议。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盐碱地综合治理是破解区域土地资源瓶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课题。“以津冀为核心区,制定滨海盐碱土综合治理方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魏丹建议,采取盐碱地改良策略以提升作物生产产能,整合多种生物学途径以提升盐碱耕地产能,构建因地制宜的盐碱地分类治理与综合利用新技术。
在论坛的京津冀产业发展沙龙环节,瑞普生物、天隆科技、领先生物、晨光生物、爱科农、一亩田等企业负责人围绕科技创新与三地协同两大主题,分享思考实践,共探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上述6家企业均在京津冀地区有深入的研发、生产与市场布局,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者。
协同兴农,京畿逐梦。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地农业农村部门以“产业共育、科技共研、市场共建、生态共治”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从“协同破题”到“协作联动”的创新之路,逐步形成了“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区域协作范式,有力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力、全国引领力、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京津冀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京津冀区域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