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产业部门投入资金比例不低于20% 北京市将加强未来产业全周期投入

日期:2025-09-13 09:43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主要产业部门投入资金比例不低于20% 本市将加强未来产业全周期投入

  未来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9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海淀区、昌平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介绍了本市未来产业发展情况。据悉,本市科技、经济和信息化等主要产业部门面向未来产业投入的资金比例将不低于20%。

  持续加大投入构建未来产业优势

  据了解,早在2023年,本市就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其孵化培育需要长期投入。”发布会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介绍,未来产业独特的产业特征对投入增长机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亟须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构建发展优势。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旨在促进未来产业从研发创新、企业生成、业态培育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措施》明确了未来产业要素投入体系,提出从人才、投融资体系、数据要素、平台载体、应用场景、产业空间等6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在产业投资体系方面,《措施》提出,要统筹发挥政府“资金+基金”引导作用,科技、经济和信息化等主要产业部门投向未来产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0%。

  亦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领跑全国

  北京经开区作为本市高精尖产业主阵地,正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据介绍,经开区近年来前沿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75件,是全市平均值的3.6倍,领跑全国经开区。

  连续10年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打响机器人“半马”的全球第一枪,落地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未来制造领域,经开区已聚集人形机器人产业企业近200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不仅发布了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分级评价标准,还实施了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并谋划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建设,服务全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建设。

  在未来空间领域,经开区正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空间产业创新高地。如今,经开区已集聚企业170余家、规模超300亿元,区内商业火箭企业、互联网卫星企业聚集度全国最高。

  海淀昌平等区发展未来产业各有所长

  本市各区的未来产业发展正在形成特色优势。“作为北京市未来产业先导区,海淀区确立了‘一主两辅’赛道。”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表示,海淀区以未来信息产业为主,协同发展未来制造和未来健康产业,已形成多元融合的产业格局。

  在未来信息产业方面,海淀区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全栈产业链,备案大模型104款,占全市近70%。此外,海淀区发布了“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生态网络”,汇聚津、冀、蒙、新绿色算力。而在量子领域,将高标准运营全国首家量子孵化器和全市首家量子产业园。

  唐超介绍,未来三年,海淀区将释放4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以东升大厦、软件园孵化器、集智未来孵化器三大基地为核心,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

  昌平区则以未来健康为主赛道,未来制造和未来能源为副赛道,聚焦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6G等细分方向的未来产业建设格局。“昌平区将努力建设未来健康产业前沿技术应用示范新标杆、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产品集聚地、全球脑科学研发和应用领航区。”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委会主任柳强表示。(鹿杨)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