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应急指挥车在纪念大会现场执行气象保障任务。
北京市气象局预报服务工作专班首席在分析研判天气。(北京市气象局供图)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阅兵进行时,气象预报员们的眼睛紧盯着卫星云图和各种气象资料,一刻不敢松懈,随时为活动保障提供“量身定制”的超高精度气象服务。
“我们早在6个月前就开始准备,早部署、早动员、早行动,全市气象部门上下一盘棋,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为活动提供最有力的气象保障。”首都功能核心区气象处处长房志玲说。
预报服务关键技术协同攻关
2025年入汛后的北京,极端强对流天气频发,暴雨、大风、冰雹等成为“常客”,变幻莫测。纪念大会举行前的一周,虽然已经过了主汛期,但一场全市性降雨仍绵绵不断地下了整整一天。
“在这种天气背景下,预报员们需要聚焦举办纪念大会的天安门核心区域,给出定时、定点、定量的超高精度气象预报,挑战是非常大的。”首都关键区域气象服务保障中心主任于波说。
为此,北京市气象局成立了专项活动预报服务工作专班,集中了来自中央气象台以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宁夏等地气象部门的优秀业务骨干,围绕纪念大会服务保障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一方面深度复盘高影响天气个例,总结预报关键点;另一方面开展实战训练,将每一次天气过程当作实战,并通过8月份的三次综合演练进行检验,不断打磨预报技术细节,提升预报精准度。
“不论是零星小雨还是有量降雨,都会对重大活动造成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预报的精细程度。”于波说。北京市气象局成立了攻关团队,将多项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服务保障中。“灵犀”极端降水模型、分类分级强对流客观预报技术等成果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的“灵犀”智能预报员,能够自动检索并分析历史相似个例,生成预报服务产品,为预报员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京津冀蒙协同组网加密观测
结合本次纪念大会超高精度气象服务需求,气象部门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加密建设气象观测站、升级观测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关键区域监测水平。
此外,京津冀、京冀蒙地区的地面观测站、探空仪器设备,近期连续开展加密观测,特别是风云4号高分气象卫星的加入,可以获取更加精细的卫星云图和各种气象资料。
在气象服务保障中,清晰描绘天安门地区的天气实况和人体舒适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个清晰度能精确到什么程度?气象专家给出的解题“密钥”是:10米级分辨率微尺度数值模拟技术。
该技术同时兼具高空间分辨率和高计算效率的显著特点,能够实现对风、温、湿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快速模拟,客观量化气象环境要素分布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提供风、温、湿和人体舒适度等多种分析和预报产品,并实现多要素三维可视化展示。
气象“老兵”新的挑战
为天安门核心区域“量身定制”超高精度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气象预报的“老兵”。比如,于波承担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任务,但她说:“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为了这次大会,从6月中旬开始,预报服务工作专班每天24小时值守。”于波说。按照服务保障要求,提前一个月提供气候预测、14天提供逐日预报、10天提供逐12小时预报、3天提供逐6小时预报、2天提供逐3小时预报、1天提供逐小时预报……定点、定量、定时的预报服务越来越精细。
9月3日上午,纪念大会正式开始。无论是前方的气象服务保障人员,还是会商室中繁忙的预报员,大家坚守岗位、严阵以待,时刻紧盯天气实况和发展趋势,看到8万羽和平鸽飞向蓝天白云的那一刻,大家悬着的心才算稳稳落地。“欣慰的是,我们的预报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于波说。(陈强 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