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的颁布,为我国公证事业划定了清晰的法治坐标;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份守护已渗透进千万家庭的日常生活,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值此《公证法》颁布二十周年之际,8月20日,北京市司法局召开公证法颁布20周年新闻发布会(→此前报道)。发布《北京市公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05—2025)》,全面回顾行业二十年发展历程。
据了解,自2005年公证法颁布以来,北京市公证机构共办理公证事项1400余万件,其中,国内公证事项793万余件,涉外公证事项597万余件,涉港澳台公证事项10余万件。
在保障民生方面,北京市公证行业坚持执业为民,突出公益属性,通过加强公益服务引导、推进服务均衡可及、加大减证便民力度等举措,让公证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正在办理公证业务的,是家住天通苑的王女士,由于亲人过世,王女士带着两位老人来这里办理继承公证。
为满足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群众和企业对公证服务的需求,长安公证处积极做好回天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东部分中心驻点工作,派驻3名公证人员,设立2个公证接待窗口,满足电话咨询和现场接待的工作需求。
近年来,北京市公证行业持续拓展公益法律服务,坚守公证公益属性与公共法律服务职能,推动多项便民惠民举措落地。同时,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涉外公证在对外经贸中的法律“通行证”作用,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建设、招投标、跨境投融资及对外劳务派遣等提供公证服务。
郭岳萍是北京市长安公证处业务三部主任,在疫情期间,郭岳萍突然接到某公司电话,他们要紧急运送一批抗疫物资和人员到该公司在中东的电解厂,出国人员的核酸证明需要公证。郭岳萍得知,该电解厂是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工程。
近三年,北京公证行业共为企业、个人办理涉外公证事项69余万件,出具的涉外公证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辐射“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10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以此为起点,我国现已成功发射神舟二号至神舟十四号宇宙飞船,圆了中国人的百年飞天梦。
在圆梦路上,除了奋斗在航天领域的工作人员外,还有来自北京市方圆公证处的公证员们。
最初承担这份艰巨任务的,是方圆公证处的资深公证员熊凌,她也是我国航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的第一人。在既无先例可借鉴,也无配套制度可遵循的情况下,熊凌不断钻研,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重要实践成果,对我国航天搭载无保全证据公证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9年,熊凌正式从公证岗位退休,随后,王卫和同事潘静接过了接力棒,继续为航天搭载物保全公证贡献着力量。29年间,方圆公证处为历次航天器搭载育种、空间生物实验等进行保全证据公证,出具公证书100多万份,开创了我国在该领域保全公证的先河。
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航天工程,北京公证人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用专业助力祖国发展,用责任展现家国情怀。近些年来,北京公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延伸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着公证的职能作用。
当天的发布会现场,在全体与会人员的见证下,新任公证员们身着整齐的制服,进行了庄严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