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05-2025)》8月20日对外发布,20年来全市公证机构共办理公证事项1400余万件,其中,国内公证事项793余万件,涉外公证事项597余万件,涉港澳台公证事项10余万件。自北京明确了12类公证公益法律服务事项以来,全市公证公益法律服务总量持续上升,2024年达到19.21万件,在全部公证业务中的占比达到30.14%。
据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福威介绍,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北京市公证行业近年来推出公证服务企业十大举措、实行中小微企业主体身份告知承诺制、推动驻点企业服务等,近三年为各类企业办理公证71余万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公证服务18余万件。
与此同时,北京市公证行业坚持公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定位,将公证公益法律服务情况纳入公证机构及人员年度考核、绩效考核和年度公证质量检查范围,并通过设立公证便民办证室等措施,努力打造“半小时公证服务圈”。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为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17000余件,减免费用近700万元;陆续推出核减证明材料清单、缩短办证时间等为民办实事举措170余项。
为有效引领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公证行业深入推进改革,推出公证管家式服务,推动“云上”公证产品创新,并与河北省、天津市建立公证文书核查合作机制,探索跨省市联合公证模式。
在涉外公证领域,北京市公证行业近三年先后为企业、个人办理涉外公证事项69余万件,出具的涉外公证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辐射“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助力国际交往。
据了解,2025年是“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2025年以来北京市公证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出证办理的公证事项约24.6万件,占总量的80%以上;实行“容缺受理”公证事项9.1万件,占总量的30%以上。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将进一步优化措施,实现办证材料能减尽减、办理时限能快尽快,并优化监护、继承、遗嘱等民事类公证业务办理流程,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办证、预约办证等服务,开展遗嘱监护、意定监护等领域的公证服务工作,同时鼓励公证机构参与破产清算、遗产管理等财产管理事务,民事信托、慈善信托等活动的法律服务,支持公证机构进行“公证+区块链”探索,助力数字经济企业应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