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司法局召开《公证法》颁布二十周年暨《北京市公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5-08-21 16:40    来源:北京市司法局

分享:
字号: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颁布,标志着我国公证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8月20日,《公证法》颁布二十周年暨《北京市公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市公证行业晒出二十年来的“成绩单”。

  《报告》起草背景

  截至2025年上半年,北京市公证机构共办理公证事项1400万余件,这份数据背后,是一份份对真实与合法的严格把关,是对群众权益的细致守护,更是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当前,北京市正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对公证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公证行业不仅要为市场主体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更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供给,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

  《报告》主要内容

  坚持党的领导。2010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公证协会党委,统筹协调全市公证行业党建工作。研究制定《中共北京市司法局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公证行业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公证行业党的建设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组织全行业特色党支部示范点建设、党建示范经验交流等活动,持续提升党建工作质效。目前,北京市24家公证机构全部建立独立党支部,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服务中心工作。积极服务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优化营商环境,推出公证服务企业十大举措。服务“两区”建设,推动驻点企业服务、开通企业服务“绿色通道”等。护航创新发展,为航空航天工程、金融科技创新等高精尖领域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助力平安建设,积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承担重大突发事件中公证清点保全、现场监督等工作。近三年,北京市公证行业为各类企业办理公证71万余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公证服务18万余件。

  突出公益属性。加强公证公益服务的鼓励和引导。明确12类公证公益法律服务事项。近年来,北京市公证公益法律服务总量持续上升,2024年达到19.21万件。推进公证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设立公证便民办证室,打造“半小时公证服务圈”。2017年以来,全行业累计为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1.7万余件,减免费用近700万元。进一步加大减证便民提速力度。陆续推出为民办实事举措170余项。自2019年起,涉公证服务收费标准全面下调,译文代办收费全面取消,总计减免费用约2亿元。

  优化涉外公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跨境投资融资、经贸交流合作、对外劳务派遣等方面提供多样化、高质量公证法律服务。近三年,北京公证行业共为企业、个人办理涉外公证事项69万余件,出具的涉外公证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辐射“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努力拓展涉外公证服务领域。目前,北京已有3家公证机构被司法部、外交部联合授予办理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资格,与100多家驻外使领馆建立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合作办理机制。9家公证机构实现“涉外公证+领事认证”一体联办。持续提升涉外公证服务影响力。北京公证行业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进一步扩大首都涉外公证服务的影响力。

  锻造过硬队伍。17名公证员被评选为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三型人才”。通过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集中展示推介优秀人才事迹和队伍建设成果。选拔9名公证员参加百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持续为行业健康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加强创新驱动。出台《关于深化北京市公证工作改革的若干措施》,从5个方面提出17条具体举措,推动北京市公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拓展服务领域,推出公证管家式服务、“公证+不动产登记”一站式服务和小客车指标公证“一网通办”等特色公证产品。推动“云上”公证产品创新,全力保障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两区”建设、数字化标杆城市建设及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与河北、天津建立公证文书核查合作机制,助力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北京市司法局认真落实司法部“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部署,推出一系列公证减证便民、提速增效措施。

  2023年

  开展“公证减证便民”行动,规范41项证明材料清单,删减66项证明材料,有效减轻群众办理公证时的举证负担。在北京,185项公证事项实现让申请人“最多跑一次”,基本涵盖主要公证业务领域。同时,推出将见义勇为人员纳入公证法律援助范围、集中办理遗嘱公证、“公证送法下乡服务周”等7项为民办实事举措。

  2024年

  开展“公证提速增效”行动,使158项公证事项(事务)办理期限分别缩短至“5、7、10”个工作日,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范围33类106项公证事项(事务),对符合条件的公证事项实行“容缺受理”。

  2025年

  2025年是“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2025年的“公证规范优质”行动主要措施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优化办证方式方面。巩固拓展“减证”“提速”成效。2025年以来,全市公证机构5个工作日内出证办理公证事项约24.6万件,实行“容缺受理”公证事项9.1万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措施,实现办证材料能减尽减、办理时限能快尽快,坚持“周末不打烊”。深化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做好群众个人身后“一件事”公证遗嘱查询工作。我们还将加快推进全市公证信息化建设,努力做到与更多部门系统互联互通。优化重点群体公证服务。持续加大公证公益服务力度,畅通老弱病残等群体“绿色通道”,办理公证公益法律服务事项7万余件。全市公证行业将进一步优化监护、继承、遗嘱等民事类公证业务办理流程,编制服务残疾人、台胞、侨胞、军人军属等群体的公证事项办理指引手册。

  优化业务供给方面。重点培育拓展新型业务。围绕重点工作,运用职能手段,培育拓展新型业务。进一步拓宽公证服务新渠道。推进“公证+调解”试点。2025年以来,14家公证机构派员担任社区(村)公证服务顾问,预防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件,法治宣传和咨询覆盖社区居民15万人次。我们还将支持公证机构开展尽职调查、文书起草、代办等与公证业务有关的法律事务。

  切实加大涉外公证供给力度。进一步推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项目开展,为国内外企业和群众提供高品质的“一站式”涉外公证法律服务。强化公证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我市公证机构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标准化建设试点,被纳入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2025年已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公证行业制定窗口服务标准化指引,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感受。2025年,全市公证行业还组织开展公证业务“练兵比武”活动,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

  行业协会统筹部署

  北京市公证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构建“线上+线下”全覆盖宣传格局:地铁主题宣传片传递公证声音。为聚焦《公证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精心制作了宣传片,已在北京19条地铁线路所属的8000余个车厢内电视、170个多媒体屏幕上进行投放,上线首周覆盖超3000万余人次。宣传海报与挂图精准投放。设计制作“立法筑基二十载 公证护航千万家”主题海报,在全市16个区司法局、344个司法所、12个委办局及全市24家公证处接待大厅同步张贴、推出了“公证为民二十载 法治护航新时代”普法宣传挂图,在各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场所广泛投放。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力。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公证法》二十周年”专题栏目,定期、系统地发布活动最新动态、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全市公证机构协同联动

  “一站式”法律咨询服务。全市各公证机构将在接待大厅设置法律咨询专门窗口,并加强与社区、企业合作,开展定制化公证服务。“定制化”专题讲座。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法律需求差异,公证处分别设计特色宣讲模块,通过“订单式”服务模式,深入各类场所开展精准普法。“沉浸式”公证开放日体验。各公证处将主动邀请社区群众、企业代表以及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走进公证处,让公众亲身体验公证服务的日常运作流程。

  一位旅居在京的中国台湾同胞A突发重大疾病,自行垫付了一百万余元的医疗费用,倍感经济压力和担忧后续治疗费用的A,为尽快完成中国台湾地区的核销,委托B前往方圆公证处办理医疗票据公证。意识到情况紧急,我们为A开通了涉台“绿色通道”,当日就完成了各类手续,第二日先用电子方式发送公证书副本到中国台湾海基会用于核验,同时邮寄纸质公证书副本。几天后,我们收到了这位中国台湾同胞的感谢信,他在信里说:“这次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加油的公证服务,让我感受到了大陆对中国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

  通过这件事,我再一次深切体会到公证工作的价值所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助当事人走出人生困境,重拾生活信心。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公证法》为准则,坚守公证为民的初心使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三一重能是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也是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我司还致力于“走出去”深耕中亚、南亚等市场,开拓欧洲等市场。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商业规则存在较大差异,跨境合作存在信任壁垒,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法律纠纷,带来巨大风险。

  在这些关键环节,公证服务成为了公司海外业务稳步推进的坚实后盾。公证机构的专业团队始终从我司的实际需求出发,凭借对跨境法律实务的深刻理解,细致问询业务背景与核心诉求,针对性设计公证方案。确保每一份公证书的内容严谨合规,得到使用地认可。这种专业的定制化服务,让我司在复杂的跨境环境中,有效降低因法律差异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更让我们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倍感安心。

  现场发布环节前,还进行了新任公证员宣誓、参观北京市公证协会等环节。

  人民网、法治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政法网、新京报等中央和市属媒体到场参会。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