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京举行 “两山”理念绘就京华绿色画卷

日期:2025-08-16 09:14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蓝天白云下的门头沟区雁翅镇,绿水青山环绕,错落有致的村庄与田园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蓝天白云下的门头沟区雁翅镇,绿水青山环绕,错落有致的村庄与田园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樊甲山 摄)

  8月15日,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京举行。活动现场,中国推动绿色转型暨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提出5周年重要成果等一系列“两山”理念实施成果集中发布。北京市也系统发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成果,展现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北京案例”。

  单位GDP能耗下降11.6%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周海兵介绍,5年来,中国已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64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90余个绿色工业园区。2024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将‘绿色、清洁、低碳’融入交通强国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加快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周海兵介绍,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超12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贡献日益彰显。据介绍,作为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出口国和投资国,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10年间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为全球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现场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及典型案例。据介绍,我国率先在国际上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超315万平方公里,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我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进展顺利。

  孙书贤介绍,在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涌现出一批系统治理、“两山”转化、社会效益显著的典型案例。其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典型案例10个,包括浙江瓯江源头青田“稻鱼共生”、福建闽江流域“山海共治”等;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0个,涵盖废弃矿山、生产矿山两类;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0个,包括辽宁锦州红海滩修复、广东惠州红树林变“金树林”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芳林发布“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重要成果。据介绍,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已戴上了“绿围脖”,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APEC蓝”成为“常态蓝”

  活动现场,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发布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成果。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跨越,PM2.5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66%,仅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发达国家30年的治理历程,“APEC蓝”成为市民日常可见的“北京蓝”。这一治理成效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盛赞为“北京奇迹”。

  北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大尺度绿化和精细化建设拓展生态空间。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北京新增造林245万亩,相当于238个奥森公园,森林覆盖率从38.6%跃升至44.95%,建成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通过“拆栏透绿”,全市1100座公园中三分之二实现无界开放。

  围绕“双碳”目标,北京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各领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系统性变革。其中,能源结构实现“脱胎换骨”,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的2180万吨降至2024年的不足50万吨,占能源消费比重仅为0.5%,在北方大城市中率先实现能源消费基本无煤化。

  在绿色经济层面,6.6万件绿色技术发明专利、近200家绿色科研平台支撑起先进能源、合成生物等七大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为北京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步伐加快,全市绿色企业占比27.2%,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北京路径”。(陈雪柠)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