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价值”协同并进

日期:2025-08-15 18:08    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分享:
字号:        

  十年如一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1微克”到“0.1微克”精抓细扣;将城市更新融入生态修复,统筹推进全域绿化彩化立体化;全市万元GDP能耗、碳排放量始终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优化……近年来,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价值”协同并进,成为“两山”理念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成功实践的生动缩影。

  精心建造宜人绿色生态空间

  北京温榆河公园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据悉,该公园预计2025年9月底前将基本形成约30平方公里、北京最大的“生态绿肺”。这是北京打造绿色生态空间的生动实践,也是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重要体现。

  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上半年首都经济形势解读和民生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上半年,北京精心建造宜人绿色生态空间。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成开放面积约853公顷,推动南中轴地区功能重塑、品质改善和动力升级。城市副中心文化新名片——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行,构成集文物保护、生态涵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城市公园环绿道、小西山“香八拉”绿道等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将有效串联各类城市空间,更好满足市民户外徒步、运动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在花园式示范街区建设上,北京市围绕重点产业集聚区,如怀柔科学城、中德产业园和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等,支持了一批花园城市项目的建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休闲消费场所。

  近年来,为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北京梯次推进森林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城市建设。2012年以来,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4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8.6%提高到44.95%,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100个,2/3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坚持花园融城理念,着力打造微观精品,目前已建成花园式示范街区20处、城市画廊100条、绿道2015公里,70公里滨水空间、300座立交桥实现绿化彩化。

  2024年,北京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96平方米,绿色出行更加便捷。2024年,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为75.6%,连续3年保持增长。北京市将加速构建以轨道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持续提升绿色出行比例。

  北京始终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平台,将生态要素重点治理与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系统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颁布《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发布全市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印发《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等,通过统筹各类规划、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等措施,让绿色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涵养区”生态优先促转型

  北京地图上被绿色覆盖的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房山和昌平的山区,不仅是北京生态涵养区,更是首都的“大氧吧”“大花园”,成为展现北京美丽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典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北京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百花齐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个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其中5个生态涵养区全部获得双命名,并辐射到中心城区,实现了生态进城、“两山”进城。这些示范区和“两山”基地探索出“两山”转化新机制、新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生态涵养区更是表现亮眼,让“见绿又生金”变为现实。

  近年来,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已成功打造了3000亩苗圃,为村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推动当地旅游业繁荣发展;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口村探索“见绿又生金”的发展路径,村民们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延庆区海坨山脚下,一个专注于冰雪产业的高科技园区正悄然崛起,吸引着众多高精尖业态加速集聚……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生态涵养区持续发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通过加快推进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首都西部山水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持续扩大,生态质量稳步提升。2025年1~6月,生态涵养区(5区)PM2.5平均浓度比2024年同期下降5.6微克/立方米。

  生态涵养区的持续改善更反映在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优化中。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日益改善,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和高端康养等绿色产业也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北京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各区以示范创建为契机,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2025年,北京市首次发布《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北京实践”。“北京市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筑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根基”实践成果,作为全国10个实践成果之一,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主场活动上宣传推介。朝阳区、门头沟区、延庆区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融入地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发布区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计划。

  在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转化路径和应用场景方面,北京发布地方标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在全国率先制定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核算方案,推进在横向交换补偿、纵向生态补偿等工作中的应用。

  2024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框架下举办的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北京凭借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与此同时,北京通过加强绿色规则制定引领,打造全球能源转型大会、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等品牌论坛,持续提升绿色议题的国际影响力。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