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三元食品暑期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中华老字号赶潮谋创新

日期:2025-08-11 08:1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暑期,三元食品瀛海工业园迎来大量参观游客。图为外国留学生研学团来此感受现代化牛奶生产。

暑期,三元食品瀛海工业园迎来大量参观游客。图为外国留学生研学团来此感受现代化牛奶生产。(武亦彬 摄

  盛夏炎炎,南五环外,北京一轻食品生产基地内,北冰洋汽水车间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

  “打小就喝北冰洋。”41岁的董先生带着8岁的儿子站在队伍中。在前门一带长大的他,童年记忆中,大冰枕上有一排冰镇北冰洋汽水,拿起来的瞬间,玻璃瓶子叮当作响——那声音,简直美妙!

  别看喝了这么多年,现场参观“国民汽水”车间,董先生还是头一回:只见整洁的车间内,几乎看不到工人,只有马力全开的易拉罐灌装线,灌装、检测、包装,全自动作业,一气呵成。“真没想到,老字号也进入无人化了。”

  车间外,1万平方米的北冰洋义利主题乐园,也给董先生的儿子带来了惊喜,冰山形状的攀爬设施、北冰洋易拉罐滑梯、高耸的义利蛋糕雕塑,每一处都迎合着孩子的喜好。还有DIY体验,“很好玩!”小朋友一口气制作了6瓶北冰洋汽水,甭提多高兴了。

  北京一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追溯,2011年冬天,从外资手中完成回购后,销声匿迹多年的北冰洋汽水回归市场。老味道迅速蹿红,找回了老顾客,但当时他们就意识到,还得跟更多的新生代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园区建立参观体验空间,成为老字号的一次新探索。2017年,借着工厂改造的契机,生产车间加装透明玻璃,开辟出一条参观走廊,让大家可以近距离观察生产线。

  “最开始,生产线的个别环节还得人工辅助作业,也需要机修员维护其运行,一个班组仍有10人左右。”陈军说,2021年,生产线再次升级,引入了机械臂、物流机器人,“就像您现在瞧见的,咱北冰洋汽水的生产、仓储,完全实现了智能化。”

  七年间,老字号工厂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蹒跚走路的孩童,几乎覆盖全年龄段。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已经有12.47万名游客在这里参观如何制作一瓶“国民汽水”,客流同比增长14.41%。

  老字号如何守正创新?参观工厂成为让消费者感知老字号文化内核与创新表达的一扇窗口。

  与北冰洋相距不到10公里,这个暑期,三元食品瀛海工业园每天参观游客也是络绎不绝,其中,既有从新疆、西藏远道而来的中小学生,也有北京周边的高校研学团。

  “平时日均接待约100人,现在高峰期每天得接待200多人。”三元食品公共事务总监夏志春说,这个参观规模,对工厂而言,已处于相对饱和状态。

  集生产、研发、物流、检验检测等功能为一体的瀛海工业园,可不一般。它是三元旗下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牛奶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40万吨。更巧妙的是,工业园在设计时就规划了参观功能。2012年,工业园投产,参观旅游也同步开放,当时一年就要接待约1万名游客。

  一瓶牛奶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这里浓缩着牛奶的全产业链。

  “72℃杀菌工艺生产线,采用更低的黄金杀菌温度,杀菌的同时还能保留更多活性蛋白。”采访当天,我们跟随一批参观客人,走进鲜奶车间。全封闭的生产车间内,粗细不一的管道纵横交错,连接着大大小小的不锈钢容器。贮存、杀菌、灌装,牛奶生产全程都在这些容器和管道内进行,不与外界环境接触。一瓶瓶、一盒盒牛奶完成包装后,再自动装箱,进入高大的立体库。

  “原来那么大一个车间只有集控室的一两个人就足够了,机械化、自动化的魅力尽显。”现场一位参观者惊叹道。

  除了科技,这里也有记忆与情怀。在展厅,人们能了解三元牛奶从大蒸锅手工灌装到全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迭代过程;在奶业足迹展览馆,有奶褡裢、奶票、奶卡等带着浓浓历史味的老物件;手工体验课上,孩子们还能现场制作三元梅园的奶卷、奶饽饽。

  “去年一年就有4万余名游客走进工厂,工业旅游对老字号品牌提升和经营发展,都起到不小作用。”在夏志春看来,消费者通过参观生产线,看到牛奶的工业化生产全流程,会对产品产生更深的信任感,这也是一种向市场推广的重要形式。

  如果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夏天,东城区安乐林路上的一家食品厂,生产线24小时运转,汽水依旧脱销。而今天,北冰洋的生产线上,1分钟就能生产400瓶汽水。跨越周期的老字号,守正不守旧,铆着劲创新。

  夏志春也正筹划着,下半年把工业旅游再做大一些,将瀛海工业园内的手工体验项目升级为综合体验工厂店,引入奶酪、比萨、咖啡等衍生品制作,以及老字号文创产品。“老字号,正青春!”她期待,可参观、可体验、可消费的新空间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新感觉。(孙杰)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