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获悉,本市将通过16条措施,促进未来产业实现从研发创新、企业生成、业态培育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支撑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针对投融资服务新体系,本市鼓励支持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国企基金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投入,容忍正常投资风险。
产业部门投“未来”资金比例至少20%
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各类要素的持续投入。对于企业关心的融资,北京将打出一套组合拳。新政提出,推动形成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包容度的投融资服务新体系,科技、经济和信息化等主要产业部门投向未来产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0%。
像前沿生物这样的未来产业,往往需要巨额前期投入,市场不确定性也高。投资既考验眼光,也需要包容。如何才能为创新主体在合适时机引来关键投资?
新政提出,鼓励支持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国企基金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投入,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若干措施》还专门明确,改革优化未来产业投融资考核评价的制度机制,推动建立包容审慎、尽职免责的创新创业生态。
此外,北京也将优化调整新设基金投资指引,指导新设基金精准投向未来产业,探索“拨投结合”等方式支持原创引领性、颠覆性技术项目,支持打造“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支持体系,创造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各类资金和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探索开放一批应用示范场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都需要多维开放城市场景资源。为此,本市将发挥北京超大城市场景孵化器功能,聚焦城市交通、医疗健康、绿色能源、公共服务等领域,探索开放一批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应用示范场景。
《若干措施》提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6G、量子信息等领域,加强新场景谋划,加强场景供需对接,推动“先研发后转化”的创新范式向“技术研发与商业应用同步”的创新范式转变。
产业空间支撑方面,诸多举措已经“在路上”。比如,建设产业、科研、生活紧密结合的产业发展空间,盘活老旧厂房、低效产业用地,围绕产业需求搭建共享设施,预留未来技术升级、产能扩张或功能转换所需的弹性空间,在高校科研机构集聚、产业链群集聚、人才集聚区域建设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加强产业空间与轨道线、交通网、文化带等城市功能衔接。
鼓励创新成果首购首试首用
无论是飞在天上的卫星、火箭,还是跑在地上的自动驾驶汽车、氢能大巴,都需要不断加码投入才能迭代升级。为此,新政提出,加强未来产业全周期投入。除了支持跨领域跨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若干措施》还专门明确,完善工程化成果转化体系,建立覆盖“原型设计—概念验证—中试样品”的梯度开发机制,鼓励创新成果首购首试首用,对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试用的创新产品给予一定补贴。
据介绍,本市将在中心城区及有关高校院所周边重点布局一批服务前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标杆孵化器。政策还鼓励科研岗位人员参与创业孵化,推行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期间保留编制、职称评聘资格以及基本工资待遇的政策,允许5年内随时返岗续聘原职级。
政府如何服务好各种创新力量,助企业快速成长?根据《若干措施》,北京将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积极争取和探索先行先试政策,市区共建未来产业育新基地,集中投入资源。特别是为了适应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本市也会探索利用专利预审等方式,加速高质量专利审查,探索推动细分领域专利池建设。(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