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召开《法律援助法》实施三周年暨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5-08-01 17:37    来源:北京市司法局

分享:
字号:        

  自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以下简称《法律援助法》)实施以来,北京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万件,年均办理案件超3万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约15.6亿元……

  7月31日,北京市司法局召开《法律援助法》实施三周年暨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有关情况。

  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国强介绍了《法律援助法》实施三周年来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有关情况。

  自《法律援助法》实施以来,北京全面推进各项规定落地见效,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万件,年均办理案件超过3万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约15.6亿元。

  坚持党建引领 强化服务为民基础

  构建“党建+法律援助”服务模式,通过党建培训,强化法律援助队伍的政治意识;坚持政府采购中考察法律服务机构党建情况;在法律咨询及援助服务岗位设置“党员先锋岗”,在处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党员律师冲在前面;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中党员律师的作用。

  完善基础构建 实现服务全覆盖

  法律援助机构设置全覆盖。全市已建立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法律援助实体平台网络,设立市级法律援助中心1家、区级法律援助中心16家、343个街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近8000个社区(村)法律援助联系点。在全市各级公检法机关建立69家法援工作站,依托高校、律师事务所成立8家法律援助民办非企业机构,为政府法律援助提供有力补充。

  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全到位。依据《法律援助法》规定,全市法律援助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近三年来,累计投入法律援助业务经费超过2.84亿元。与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沟通协作,实现“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双免。通过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广泛募集社会各界资金、物资捐助共2180余万元,启动近二十个法律援助公益项目,惠及群众3万余人。

  法律援助人员力量不断充实。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执业3年以上的达5900人,咨询值班律师团队执业3年以上的律师达3700人。市律师协会设置法律援助专业委员会,将法律援助“内部管理”升级为“行业共治”。公证、司法鉴定力量不断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近三年来,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免费公证6787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的司法鉴定80件,减免鉴定费用25万余元。

  应援优援 全面提升法援服务质效

  案件质量有了新提升。为强化法律援助监管力度,市司法局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的意见》。2022年以来,市、区两级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案件数超3.3万件。

  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联动响应。2022年以来,北京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以下简称12348热线)提供咨询服务509.41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9.56%,京外来电年均占比达36.78%,服务质效得到全国范围认可。网络平台以“智能化”保障“全时空”。法律援助事项实现“一端发起·三台通行”,网络平台响应率、满意率均为100%,京外服务占总量16%。

  聚焦特需群体,权益维护更精准。每年定期开展“法援惠民生”专项维权活动,为特需群体开通“绿色通道”,落实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开展“法援护苗”专项行动等。2022年以来,为7万余名农民工、4397名未成年人、5.4万余名妇女、1.4万余名老年人、3019名残疾人、409名军人军属提供了法律援助服务。

  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宋岚就市法律援助中心推出的系列便民惠民工作举措进行介绍。

  以“应援尽援”为导向

  扩大服务群体。将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法律明确规定的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将新业态从业者等纳入保障范围。三年来,累计为上述群体提供法律援助3896件,占法律援助案件总量的41.7%。

  聚焦民生领域。围绕劳动报酬、婚姻家庭、社会保险等群众关切的诉求,设立“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反家暴快速通道”“律协婚家委公益服务窗口”等服务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办理”,情况紧急的案件24小时内完成指派。三年来,累计办理民生重点案件3256件,为2138名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帮助挽回经济损失2.13亿元。

  强化刑事辩护保障。落实《法律援助法》要求,三年来,累计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3152件,市级法律援助机构通知辩护率达100%,实现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刑事辩护全覆盖。

  以“便捷高效”为目标

  流程“做减法”。推行“一表申请、一次告知、一站服务”工作机制,通过“三减”(即“减材料”,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以“诺”代“证”,减少群众跑路时间。“减时限”,法律援助申请审核时限从法定7日压缩至3日,提速57%。“减流程”,申请材料齐全的简单案件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指派)实现服务升级,三年来,法律援助案件申请审核办理周期大幅缩短。

  渠道“做加法”。构建“12348热线+网络平台+实体窗口”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线上实现法律咨询、案件预审、线上调度全流程电子化,线下在法院、检察院、看守所、部队等场所设立24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三年来,累计服务群众533.1万人次,法律援助工作站服务群众近5000人次。

  服务“做乘法”。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三年来累计上门服务152次。自2025年7月1日以来,实行午间法律服务“不打烊”便民举措,有效解决了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时间差难题。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

  强化团队建设。落实《法律援助法》要求,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连续择优采购律所430余家,律师6500余人次,建立起“强精广优”的市级法律服务团队,三年来组织培训60余场,覆盖律师1.5万余人次,从源头上保障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强化过程监管。制定《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值班咨询服务和案件办理服务供应商库管理办法》等考核办法,引入“机构监督+同行评估+群众评价”多维度考核机制,对不合格案件实行“一票否决”。

  强化第三方监督。组建市级法律援助专家库,对法律援助案件进行严格评估,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充分研判,进一步提升案件质量。

  以“协作联动”为补充

  跨部门联动。与市总工会、妇联、残联、法院、检察院等多个单位和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三年来通过信息联动机制受理案件200余件。

  社会力量参与。引导高校法学院、公益组织等参与法律援助,在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设立“法学实践教学基地”,与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共同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三年来吸纳志愿者137人,开展普法宣传、公益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法律援助案件代理等服务超万次。

  下一步,北京将从《法律援助法》实施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的案件中,选取并发布5件典型案例。这批案例涵盖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重病老人合同纠纷等类型,集中展现了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律师在维护特殊困难群体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西城区司法局副局长胡振环介绍了西城区法律援助工作情况。

  三年来,西城区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621件、服务受援人4621人次,案件覆盖劳动争议、刑事辩护、行政诉讼等全领域。

  统筹区域司法行政系统

  构建覆盖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多部门的全域服务体系。打造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的“一站式”服务枢纽;在15个街道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261个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将法律咨询、调解、法援受理等工作嵌入基层治理;在法院、检察院、劳动仲裁委等6类单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整合法律服务资源

  打造优质法律服务团队。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出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律师纳入人才库,根据案件类型与复杂程度,为受援人精准匹配律师;借助市、区两级律师协会资源,邀请行业专家律师开设专业讲堂、行业纪律培训。引入社会力量为法律援助赋能。联合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组建200人志愿者团队,参与法援普法宣传等工作,为法援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创新“高效便捷”的工作机制。建立法援信息共享文档,实现“打开一个表便能掌握全流程”。建立法律援助律师台账,助力提升案件代理的精准度与受援人的综合满意度。

  打造法律援助新品牌

  重点打造“法援惠民生”系列特色品牌行动,如“农民工维权专项行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计划”“夕阳红法律援助项目”“军护民安法助军行法律咨询计划”等;同时加大《法律援助法》普法宣传力度,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化解矛盾纠纷。

  房山区司法局局长王媛介绍了房山区法律援助工作情况。

  2022年以来,房山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013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2万余人次。

  织密“全域服务网”

  “3+N”立体网络贯通城乡脉络,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法律援助服务网络。纵向,建成“1个区级中心+27个街镇工作站+662个村居工作室”的三级实体平台。横向,在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区妇联等多个部门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五项机制破解急难愁盼,创新“公开、预约、优先、上门、延时”服务模式:为农民工维权开通“当日受理、当天审核、当日指派”绿色通道,周期缩短60%;给军人军属、孕婴群体设立“爱心窗口”优先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年均上门服务20余人次;12348热线周六日“不打烊”,2025年上半年解答咨询1.7万人次,满意度达99.95%。

  严控“案件生命线”

  案前严把入口关。根据不同案件类型、案件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业务指引,确保案件办理从源头合规达标。建立案件责任制,实行“谁受理、谁负责、谁跟踪”的管理模式。案中严把监控关。综合运用跟案、旁听庭审等方式,加强对案件的过程性监管。严格落实报告制度,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要求承办律所集体研讨,形成办案方案,法援中心同步启动专家会商机制,提供专业法律意见。案后严把评估关。组建由律所骨干、公职律师、行业专家构成的案件质量评查队伍,推行“律所自查、中心审查、专家抽查”三级评查机制,评估结果作为案件指派、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同时,建立多渠道反馈机制,采用征询司法机关意见、受援人回访等手段,全方位了解案件办理情况,形成“评查、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

  打造“房山法援品牌”

  塑造“一种精神”,逐步形成“为民服务、担当实干、无私奉献”的房山法援精神。打造“一个形象”,设计房山法律援助卡通形象—房小援,呼应房山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传递法律援助的亲和力。凝聚“三支队伍”(即由7名工作人员组成的法律援助机构人员队伍、305名全市执业律师组成的法律援助律师队伍、N名良乡大学城法学大学生组成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壮大服务力量。讲好“三个故事”,使普法故事入人心、特色故事树典型、法援故事筑根基。

  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秘书长高令春介绍基金会有关工作情况。

  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作为市司法局唯一具有慈善性质的直属单位,在市司法局党委的关心和指导下,通过统筹社会力量支持首都法律援助工作:

  为远郊群众提供高质量公益法律援助

  “惠农公益”法律服务项目已实施19年,原服务的远郊区有门头沟区、延庆区、怀柔区。《法律援助法》施行后,基金会针对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于今年4月,将“惠农公益”法律服务项目正式拓展升级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公益法律服务项目。目前,项目有援助站点23个,实现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全覆盖。近3年来,项目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1.3万次,代书5583份,代理诉讼2348件,开展法律宣传活动183场,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

  持续资助高校成立“法律志愿服务队”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基金会的资助下,成立“法律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者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自2022年以来,“法律志愿服务队”累计参与法律援助工作2000余人次,受益群众达1.2万余人次。

  创新设立“城市蜂鸟”法律援助项目

  “城市蜂鸟”法律援助项目旨在关爱北京市的快递员、外卖员等新业态从业者,当他们在工作期间遭遇交通事故,不负事故主要责任、无法认定法律援助条件但需要法律维权时,该项目将指派公益律师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项目还开通了咨询热线010-63813362,并为快递员、外卖员提供普法及交通安全讲座。

  开展“拥军优属法律援助服务”

  近三年来,为各部队捐赠智能普法机器21台,价值100余万元的法律图书,组织进部队普法宣讲50余场,为1000余名官兵提供公益法律咨询,办理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案件30余件。

  有关负责同志就相关问题答记者提问。

  “城市蜂鸟”法律援助项目除了有针对快递员、外卖员的公益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还有其他帮助方式吗?

  项目还将通过公益法律知识讲座为新业态从业者传授法律知识。讲座将从“预防”的角度,贴合新业态从业者的实际需求,如交通事故、劳动合同、劳动权益保护、个税申报等,引导新业态从业者知法、学法、用法,提升法律意识。

  根据《北京市司法局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的若干措施》,法律援助方面要求“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房山区是如何具体落实这些措施的?

  队伍建设方面,房山区重点打造了具有地区特色的“三支队伍”,形成了“专业队伍引领、志愿力量补充”的良性格局;在案件质量提升方面,构建了“全周期、立体化”的质量管控体系,案前筑牢入口关、案中拧紧监控关、案后压实评估关。通过这些举措,在2024年全市案件质量评估中,房山以92.59%的优良率位居第二。

  法治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政法网等中央和市属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