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一带一路’ 法治同行”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调研采访

日期:2025-08-01 17:30    来源:北京市司法局

分享:
字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好涉外法治故事,近日,司法部组织媒体记者开启“‘一带一路’ 法治同行”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调研采访——北京站行程。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法治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等20家媒体的记者们,深入北京各法律服务机构,对涉外仲裁、涉外公证、涉外律师等涉外法律服务工作情况进行采访,全面了解北京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解密“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背后的法治北京密码。

  第一站

  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

  北京调研采访第一站来到了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在北仲,媒体记者们获取了更多关于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情况、北仲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的具体举措以及北仲涉外仲裁典型案例。在自由采访环节,媒体记者们积极与相关负责人对话,深入挖掘北京涉外仲裁亮点特色。一行人还参观了北仲国际会议厅、立案大厅以及开庭仲裁厅等场所,直观体验仲裁工作现场,北仲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和专业严谨的工作氛围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将持续充分发挥法学法律资源密集、国际交往合作活跃、头部仲裁机构集聚的优势,以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为牵引,在强化制度政策保障、推动全链条争议解决机制加速形成、拓展仲裁国际交往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赋能首都新发展。

  第二站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为什么要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涉外法治人才?怎样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媒体记者们带着这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到访了北京调研采访第二站——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在金杜所,媒体记者们对北京司法行政系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情况、北京市涉外律师整体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并结合涉外律师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研修班学员的经验分享,多角度了解北京为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的一系列举措和努力。

  北京市司法局通过发布《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百名包括涉外律师、公证员、仲裁员、司法鉴定人和法治岗位公务员在内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让他们熟知国内外法律、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业务,为首都涉外法治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站

  北京市长安公证处

  北京调研采访第三站来到了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媒体记者们系统性地了解到北京公证行业涉外服务和服务“一带一路”整体工作情况、长安公证处服务“一带一路”及涉外法治建设工作情况、聆听资深公证员讲述北京“一带一路”公证服务案例。通过一系列的交流研讨,媒体记者们认识到,北京持续发挥涉外公证在对外经贸合作中的法律“通行证”作用,不断提升工作质效,努力将北京公证打造成涉外法律服务的“金名片”。媒体记者们还参观了长安公证处的办公场所,了解了公证处的业务接待、业务系统的功能使用等,以此全面了解长安公证处的整体工作环境及其主要业务范畴。

  目前,北京市24家公证机构均可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出具的涉外公证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辐射“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在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跨境投资融资、经贸交流合作、对外劳务派遣等方面提供多样化、高质量公证法律服务。

  第四站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

  由于中外双方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等因素的不同,在经贸往来中难免会产生争执与纠纷。如何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北京调研采访第四站来到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寻找解题思路。在德恒所,大家细致地了解了北京涉外法治调解工作整体情况、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总体情况,并对感兴趣的涉外法治调解案例,与具体承办律师进行交流。

  近年来,北京市全链条商事争议解决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集聚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争议解决机构以及律师、鉴定、公证、法律查明、司法会计等法律服务的实体平台建成亮相,可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全要素、多选择的商事争议解决服务。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壮阔浪潮中,北京正以法治为帆、创新为桨,在法治轨道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创新涉外法治服务,奋力书写涉外法律服务的新篇章,让法治之花在开放浪潮中绚烂绽放。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