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余名部队官兵和消防指战员投入防汛抢险 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洪堤坝 有一种安全感 叫“人民子弟兵”

日期:2025-08-01 08:26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6000余名部队官兵和消防指战员投入防汛抢险 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洪堤坝 有一种安全感,叫“人民子弟兵”

  7月27日以来,北京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天气,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北部山区洪水肆虐,道路冲毁、村庄失联、群众被困。本市及时启动央地、军地协同联动机制,协调中部战区、北京卫戍区、武警部队等调集兵力和大型机械设备参与抢险救灾,有6000余名部队官兵和消防指战员投入防汛抢险工作。

  8月1日是“八一”建军节,人民子弟兵仍然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他们以实际行动再次书写着人民军队深爱人民的动人故事。

北京卫戍区官兵转移一位行动不便的被困群众。

北京卫戍区官兵转移一位行动不便的被困群众。

武警北京总队官兵转移被困儿童。

武警北京总队官兵转移被困儿童。

北京卫戍区官兵架桥去营救被困群众。

北京卫戍区官兵架桥去营救被困群众。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进村道路全部损毁,只能爬山了!”7月27日14时,前往受灾严重的密云区冯家峪村的道路全部被洪水冲垮。

  危险在哪里,八一的旗帜就飘扬在哪里。

  危急时刻,武警北京总队机动某支队先遣队员采取徒步方式向受灾村庄挺进。

  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急流。行进过程中,17名官兵人均负重20公斤,徒步行军13公里,翻越2座陡峭山峰,趟过3条湍急河流,终于在两个半小时内将80余箱生活物资送达困守群众手中。他们是第一支成功进入冯家峪重灾区的救援部队,并利用野战卫星设备成功向外传递灾情信息。

  除了送物资,最要紧的还是把受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悬崖峭壁处,官兵们侧身紧贴湿滑的山石,一手抓住牵引绳,一手牢牢攥住群众的胳膊。

  7月29日9时许,在怀柔区崎峰茶村,一名孕妇临近预产期,救护车无法抵达,武警北京总队机动某支队立即抽组10人党员突击队赶往现场救援。经历了5个小时的救援,最终成功将孕妇和家属转移上岸,并送到医院。

  “抓紧绳索,我扶着你过去!”7月29日下午,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双文铺村外的悬崖边,北京卫戍区某部官兵用温暖有力的双手搭起一条特殊的“生命通道”。山崖陡峭,裸露的岩壁上布满湿滑的青苔,不时有碎石掉落。在3个近似“老虎口”的险段,官兵将救援绳固定在树干上,扶着受困群众逐一通过。

  刚从琉璃庙镇双文铺村、碾子湾村转移出300余名被困群众,这些官兵来不及休息,便马不停蹄地向孙胡沟村挺进。手电光束在黑暗中照亮一条生命之路。“有人吗?还有人吗?我们来救你们了!”为确保“不落一人”,官兵们逐户排查、反复搜寻。断瓦残垣间,手电的光束划破黑暗,危房险境处,橙色的救援服带来希望。汗水、雨水、泥水浸透迷彩,官兵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搜救到底,一个都不能少”。官兵们奋战到次日凌晨3时,完成救援任务,成功转运群众180人。

  7月28日,北京卫戍区某团雨夜驰援抢险救灾一线。一辆辆迷彩战车穿越风雨逆行而上的身影被很多人拍摄下来,一句句“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成了此刻最能安定人心、最让人踏实的力量。网友们纷纷转发留言:有一种安全感,叫“人民子弟兵”。

  “00后”孩子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

  7月27日15时,密云水库闸门轰然开启,水流如猛兽出笼,直扑下游。

  28日晚,武警北京总队出动近千名官兵,携带专业抢险设备,在密云区宁村新桥两侧、潮河北侧加固堤坝。

  “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该怎么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士们的呐喊在夜空中回荡。这样的场景,让人们不禁想起98抗洪中“人在堤在”的震天呐喊,想起汶川大地震时空降兵十五勇士的惊天一跳。

  7月29日凌晨,北京卫戍区紧急出动装载机等大型装备50台,奔赴潮白河堤坝一线,开展加固作业。500余名官兵争分夺秒、顽强奋战,装填沙袋5000余个、设置固定木桩80余根,加固堤坝200余米。

  在潮白河顺义东方太阳城段,北京卫戍区某部政治教导员吴学思面对媒体的镜头坚定地回答:“请党和人民放心,有我们子弟兵在,阵地就在,堤坝就在!”20岁的骆首椿刚入伍一年多,就参加了这样艰巨的任务,他觉得这次的任务特别有意义,“这就是我入伍的初心嘛。”

  武警官兵和解放军冒雨连续奋战13个小时,筑起一条长1.6公里,高1.5米的防洪堤坝。

  中午时分,大家坐在地上吃饭,把鞋脱下来晾晾,里面灌满了雨水和沙子。一双双泡得发白的脚,让无数网友心疼地落泪。战士石昊在雨中啃着面包,憨厚地笑着说:“确实比较辛苦,也一直没有吃饭,一开始觉得累,干着干着就来劲了。”

  群众李佳雯拍摄下官兵们雨夜宣誓之后冲向大坝的视频。她含着泪说:“他们的容貌看起来很年轻,却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

  “我想跟他们一样,保家卫国”

  “解放军来了!”“武警战士来了!”在每个村庄,被困群众看到那些绿色的身影时都热泪盈眶。

  子弟兵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担当,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7月29日,在密云宁村新桥,附近的商户贾先生看到官兵们奋战一夜深受感动。他第二天凌晨3点半就起来,用50斤生姜煮成十多桶姜汤水送给官兵。“当时就想着出一点力,他们太不容易了,干了一宿了。”

  7月30日,北京卫戍区官兵在怀柔区碾子湾村转移被困群众时,有一位93岁、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退伍老兵,不让背,也不上担架,坚持走路撤离,问及原因时,老人说:“我也是个兵,知道咱们解放军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有多苦有多累。不能给你们添麻烦,你们要留着力气疏散更多的群众!”老兵对着官兵们一路敬礼、握手,说了不下几十次的“谢谢”。

  7月30日,鼓楼街道群众刘鹏购买了十几箱饮用水和饮料,想要向参与救灾的部队官兵和民兵表达诚挚的谢意,由于不清楚救灾部队的具体位置,就在晚上悄悄放到了密云区人武部营区门口,请他们代为转达。

  在平谷区镇罗营镇关上村,当地村民、16岁小伙李梓辉主动加入到救援队伍,从早上5点到下午3点多,一直忙着帮抬老人,为应急救援队伍指路、疏导交通。“每当灾难来临时,第一时间总是咱们武警、解放军、消防的同志们先来,确实挺让我感动的。”李梓辉说,家人已全部转移,自己还想坚守一会儿,等到最后与武警官兵一起撤离。“看到他们我非常感动,我想跟他们一样,保家卫国!”李梓辉说。(代丽丽)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