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戍区官兵 全力抢险高度戒备
北京卫戍区官兵在宁村新桥加固堤坝。
灾情就是命令,7月28日晚,北京卫戍区某团500余名官兵冒雨驰援密云区潮河宁村新桥。
该团救援分队争分夺秒,克服疾风骤雨、道路泥泞、能见度低等困难,全力向受灾一线挺进。第一救援梯队于28日23时55分抵达宁村新桥,随即与地方部门对接,受领抢险任务。
情况紧急,固堤抢险刻不容缓。官兵下车立即投入战斗,技术骨干迅速展开现地勘察,精准研判风险隐患,其余人员分工协作,紧张有序地展开堤坝加固作业。
全力抢险的同时,该团高度戒备,预先部署转移小组,随时准备安全转移人民群众,同步组织精干力量沿堤坝展开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巡查,严密监控水情变化和堤坝状况。
当夜,500余名官兵争分夺秒装填沙袋5000余个、设置固定木桩80余根,加固堤坝200余米,有效维护了人民财产安全。
29日8时,任务官兵又马不停蹄继续前往受灾较重的密云区冯家峪地区,继续遂行抢险任务。
从北京卫戍区了解到,本轮强降雨以来,北京卫戍区先后派出1200多名现役官兵和800余名民兵,分赴密云、怀柔、顺义等受灾较重地区开展抢险救援,为首都人民构筑起一道坚强的生命堤坝。(代丽丽 石雪峰 崔玉卓 单雷捷)
武警战士 不等换班就返回抢险
武警官兵在宁村新桥加固堤坝。(和冠欣 摄)
7月29日11时30分许,在密云宁村新桥南侧,见到了让人心疼的一幕——为加固潮河堤防,6位坚守一整夜加一上午的武警战士,正坐在路边休整,他们浑身湿透,鞋子里能倒出水,双脚泡得发白。
这6位战士都是00后,年龄最大的喻笠也才24岁。年轻的面庞上,满是疲惫,但小伙子们说:“请党和人民放心,我们一定坚决完成任务!”他们身边,一列列武警战士手拿铁锹,向着潮河堤防快步走去。
喻笠所在的这支队伍,7月28日挺进密云水库上游深山区,到受灾严重的冯家峪镇转移群众。“我们的战士,背着92岁的老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5公里,安全抵达临时安置点。一个人累了,马上换另一个人……”武警北京总队机动某支队班长刘雅东说,任务完成后,他们火速赶到宁村新桥,冒着滂沱大雨,与时间赛跑加固潮河堤防,“很多战士都是00后。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很勇敢地冲在前面。”
宁村新桥位于密云城区南部,眼下正值密云水库泄流期,桥下潮河水流湍急,响声震耳,桥北侧是一连片的居民区,一旦河水漫过大堤,后果不堪设想。
“28日夜里雨非常大,虽然穿着雨衣雨靴,但水还是会不停地往衣服里灌。”参与加固潮河堤防的武警马陈晨说,从7月28日20时开始,武警北京总队千余名战士分为两个大组,按照装填沙袋、运输、筑堤的步骤,“流水线”作业,每2小时休息一次。
令人动容的是,还没到换班时间,另一组战士已经整齐返回抢险现场。这样的场景,在那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发生过多次。“汛情就是动员令,险情就是冲锋号!”战士们说。
7月29日早8时,宁村新桥南端两侧,潮河北岸已经形成一道1100米长的“沙袋堤坝”,总计有沙袋10万余袋,每袋重量在10公斤左右。
12时30分许,午饭送到了。与这些热乎饭一同抵达抢险一线的,还有周边商户熬制的姜糖水,整整10个大桶。分装到杯子里的姜糖水,由商户、志愿者递到武警手里。“昨晚上就听说有武警来支援了,我今天把店里所有红糖、姜都用上了。”一位商户说,水火无情,但人间有爱,希望人民子弟兵注意安全。
武警战士们席地而坐,不到10分钟就匆忙吃完午餐,随后快速把饭盒收进垃圾袋。宁村新桥旁,尼龙袋、砂石又运来不少,战士们立马起身,拿上铁锹投入战斗。(陈强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