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 市属医院全部门诊号向基层投放
平原新城床位数增至每千人5.3张;建成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181项医学检验、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152家医院实现线上互认,2025年1月以来惠及患者近70万人次……7月28日从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市、区两级均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深化医改组织推进机制,“疏解、补缺、医联体”三项举措的推广,带来一系列就医新变化。
平原新城千人口床位数增14%
北京的医疗资源正在被盘活,看病住院不用再扎堆儿往城里跑了。“十四五”以来,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口腔医院新址等9个重大项目开展,疏解中心城区床位2700余张。平原新城千人口床位数从2020年的4.6张增至5.3张,增加了约14%。
看“专病”也可以就近。儿研所通州院区、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安定医院大兴院区、北京中医医院朝阳院区,还有地坛医院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一定程度上补齐了儿科、精神卫生、中医、传染病等专科资源短板,让医疗服务供给结构和人民健康的需求更加匹配。
双向转诊有了“绿通”。本市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和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纵到底、横到边”的医疗服务连接成网,优质资源实现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例,通过城乡对口支援、医联体、互联网乡村门诊等项目,医院2024年接受从内部医联体转诊的病人1434人次,下转给基层医院的病人是4207人次,真正落实双向转诊。
152家医院线上互认检查结果
从患者角度看医疗,动动手指就能办很多事儿了。比如,本市聚焦看病就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打造“京通”健康服务平台,从诊前、诊中、住院、缴费各环节及线上线下全流程推进服务改进。
近300家医院统一放号时间、放号周期,发布儿童门诊、康复医疗服务地图。22家市属医院全部门诊号源、10家在京央属医院50%门诊号源向基层投放。2025年年底前,其余三级公立医院门诊号源也将向基层投放。
181项医学检验、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152家医院实现线上互认。2025年1月以来,此举节约资金1900万元。117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一站式”入出院服务中心,方便患者集中办理出入院手续。209家二级以上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各类医疗机构电子票据全覆盖。全市2025年互联网诊疗量同比增45%。
远郊区乡镇卫生院24小时服务
“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正在变成现实。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口腔科、康复医学科覆盖率分别达到77%、64%,提供血液透析和胃肠镜检查服务的基层机构明显增加。健康体重管理等也几乎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配。
到社区看病,不仅因为近,还因为时间充裕。目前,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日延长服务至晚8时,周末正常开诊,远郊区乡镇卫生院24小时服务,二、三级医院门诊号源至少提前两周向基层开放,慢性病患者最长可开具12周药品长期处方。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介绍:“近5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年均增长6%。医保报销政策向基层倾斜,基层门诊报销比例更高,就诊更实惠。同时,本市通过建立绩效工资动态增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奖励、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补助,加强了基层医务人员有效激励。”(柴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