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在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科研团队助力下,飞上了“云端”,观众既可饱览中轴线全貌,也可端详沿线古建筑的细节。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近一年来,这个名为“实景三维:北京中轴线”的项目持续更新数据底座,让文化遗产实现精细化管理。
中轴界桩测绘精度大幅提升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周围,树立着160个界桩,大多数并非以传统的石桩形态呈现,而是镶嵌在地面、墙体之上。中轴线区域的人流量大,风吹日晒,界桩难免出现破损等情况,定期巡检、确认它们的状态,是北京市测绘院工作团队的日常工作之一。
“前期,我们对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界桩的测绘,仅有米级精度,这是一个相对粗略的定位。”北京市测绘院首都功能核心区部副部长安智明介绍,这些界桩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地理坐标基准,一年来,该院工作团队逐一走访这些界桩,重新展开测绘,将位置精度提升至5厘米。
“确定它们的位置,就是明确北京中轴线保护范围,通过测绘数据实现精准定位。”安智明说。巡检过程中,团队还同步更新了中轴线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近一年内的测绘数据,将建筑外立面、绿化区域等整修、更新情况纳入数据底座。
开展一项跨越200余年的研究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要通过保护中轴线,带动老城的整体保护,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活力。”2025年,北京市测绘院正高级工程师张翼然带领团队,聚焦老北京的城墙和水系分布情况,展开一项跨越200余年的研究。
绘制于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记载了当时北京的城墙、护城河、水系等地形的分布情况,但随着历史变迁,它们逐渐变了模样,有的已不复存在。经过近半年的工作,当团队将老地图的数据与如今的北京地图相对应,差异直观显现——二环路与老城墙的位置并非直接对应,“前三门”外的内城护城河埋入地下,南城的多处湖泊消失不见……
“虽然这些古城墙、水系受当下条件所限,已很难在现实中复原,但在数字空间里,我们恢复了它们的历史风貌。”张翼然期待,这些数据后续可助力相关区域的景观设计、城市更新等工作。
新改建项目先虚拟“建”一遍
数字空间的营造还能为老城保护工作提供直观依据。目前,老城范围内的新建、改建项目,都要先在实景三维项目的虚拟空间中“建”一遍。“在项目设计前期,就要把方案融入实景,看它与老城的整体风貌是否和谐。”安智明说。
此前,一处位于老城范围内的建筑设计方案,就在模拟时发现与周围景观视觉效果不符。安智明回忆,评审时实景融入的效果一目了然,专家也能借助模拟效果更直接地给出建议。
目前,这套数据底座主要用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开展工作,项目团队表示,后续这些数据产品有望提供给公众应用。此前,北京市测绘院已以数字化中轴线空间数据为对象,成功申报了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全国首个实景三维数据知识产权证书,并完成全国第一笔空间数据入场交易。“我们期待中轴线相关数据产品能应用在虚拟现实、游戏等领域。”安智明说。(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