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征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结合近年来全市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推出系列篇章,展现“两山”理念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北京的绿色成绩单
从延庆的青山绿水到密云的生态屏障,从门头沟的绿色转型到怀柔的生态休闲,近年来,北京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可谓是“百花齐放”。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个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其中5个生态涵养区更是全部获得双命名,并辐射到中心城区,实现了生态进城、“两山”进城。这些示范区和“两山”基地,从生态机制、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多渠道着手,保护了绿水青山、转成了金山银山,探索出“两山”转化新机制、新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北京的“绿色秘籍”
从重点整治到全域统筹:绿色发展的“系统布局”
北京始终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平台,围绕美丽北京建设,将生态要素重点治理与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系统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颁布《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发布全市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印发《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等,通过统筹各类规划、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等措施,让绿色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海淀区坚持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目标,持续推进能源、车辆、产业结构等领域优化调整,2024年PM2.5浓度30.6微克/立方米,连续十年排名城六区首位。
昌平区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以科学城、大学城、生态城为核心的现代化一流新城。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北京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还主动创新了一系列“自选动作”,建立储备机制、评估机制,以及“一对一”的市、区、专家对接帮扶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各区通过增设特色指标、创新工作举措、探索新机制体制、凝练总结案例,持续深化创建成效,让生态文明建设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密云区持续强化高位统筹,深化制度建设,连续三年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工作方案,激发基层各部门治理动能,完善“5+2”保水体系,密云水库保持国家Ⅱ类水质并稳中向好。
平谷区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海子水库自然资源确权试点通过市级第一批成果验收。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绿色智慧的“国际范儿”
北京不仅是世界级的超大城市,也努力发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的积极作用。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转化路径和应用场景,发布地方标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在全国率先制定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核算方案,推进GEP-R在横向交换补偿、纵向生态补偿等工作中的应用。举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研讨会,向世界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让“北京智慧”走向国际舞台。
怀柔区作为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大型会议活动的承办地,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形成了集“中国特色、自然生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于一身的会议会展产业,成为地区发展的新引擎。
朝阳区通过河道整治、河湖贯通等工程,连通了奥海、朝阳湖、农展湖、马泉营湿地等23处208万平方米湖面(湿地、水面)和200余公里骨干河道。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成为夜游京城“金名片”,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从实践探索到政策发力:绿色发展的“智慧大脑”
北京用“两山”理念指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用新质生产力指标推动产业升级。
丰台区的“绿城九法”、朝阳区的生态公园与城市生活融合模式、海淀区依托“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综合措施、昌平区的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建设、门头沟区“GEP+GDP”双统筹、平谷区的“生态桥”综合治理、怀柔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延庆区发挥三张金名片的引领带动作用……这些创新实践提升了城市生态品质,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北京的绿色蝶变
理念更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北京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各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以示范创建为契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和亮丽底色,引领着这座城市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为75.6%,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北京市将加速构建以轨道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持续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满足市民绿色出行的需求。2024年北京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96平方米,市民抬脚走进绿意里的幸福感更加可触可及。
机制更强:绿色制度保障更加完善
北京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从市级统筹推动的储备、评估机制,到区级的工作小组和建设规划方案,形成了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体系。《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管理办法》的修订实施,更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昌平区通过“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空间格局规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延庆区以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规划任务措施。
标准更严:绿色示范引领更高水平
北京通过增设全市特色指标,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示范引领作用愈发凸显。各区结合国家和北京市最新工作要点,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制定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或“两山”基地实施方案,提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绿视率等特色指标,在建设中发挥了良性引导和驱动作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从生态涵养区的生态屏障到中心城区的“花园式场景”,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支撑了高质量发展。
模式更多:绿色实践创新层出不穷
生态涵养区的“生态+农文旅”模式、中心城区的“花园式场景”示范样板……北京各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
延庆区聚焦特色园艺引领发展生态旅游案例,入选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丰台区“绿城九法”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发展新引擎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平谷区作为全国第五批“两山”基地代表,被选为生态环境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民生项目典型。这些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质量更高:绿色生态品质显著提升
北京市大力开展生态保护,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EI)持续提升,2015—2024年,全市EI由64.2上升至71.4,提高了11.21%,全市集中建设区绿视率更是达到26.98%,平谷、大兴和海淀绿视率居全市前三名,其中平谷绿视率最高,达到30.70%。如今的北京,出门见绿、开窗见景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认同更广:绿色理念传播到世界
北京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在国内落地生根,更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2024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框架下举办的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北京凭借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认可,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实践的生动诠释。
2025年,北京市首次发布《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北京实践”。交出一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高分答卷,“北京市建立健全工作体系 筑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根基”实践成果,作为全国10个实践成果之一,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主场活动上宣传推介。朝阳区、门头沟区、延庆区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融入地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发布区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计划。
北京的绿色新征程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北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美丽北京建设,推动花园城市建设相关要求,通过高位统筹、规划引领、机制创新、宣传推广等举措,继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