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报告表明,从疏解到共生,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提速。
报告认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助力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格局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链群”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持续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推动京津冀民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
报告用多组数据体现了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成就: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48.7亿元,是2013年的10.52倍;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总投资额达2.3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京津冀高铁总里程达到2624公里,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全覆盖……
报告也提出京津冀三地仍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例如,2023年北京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18312元,是天津的1.58倍,是河北的2.3倍,三地经济差距仍较大。此外,三地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三地优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均问题仍较为突出。
报告的主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提出,应坚持“立法重构权责框架、市场激活利益纽带”核心理念,通过京津冀三地协同立法助力破除行政壁垒,推动利益共同体建设,提升京津冀地区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
为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报告提出,疏通“制度经络”,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制定《京津冀科技人才资质互认目录》,共建科技人才数据库;试点科学家“北京聘用,津冀履职”机制和“创新积分跨区域兑换”政策,如积分可在三地兑换科研设备使用、住房补贴等权益。
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研究数据显示,2014~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3.5万人降至1094.8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由490.5万人降至344.5万人,年均降幅分别为1.84%、3.85%;首都功能核心区(涵盖东城区和西城区)常住人口由222.4万人降至180.2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由58.2万人降至36.7万人,年均降幅分别为2.31%、4.99%。
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为保障中央政务功能、补齐便民服务短板提供空间。
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总投资额达2.3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助力中关村运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复刻”推广至津冀,带动津冀两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发展。
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明显
2024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降至30.5微克/立方米、38.1微克/立方米、37.7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优良天数大幅增加。京津冀地区地表水水质持续提升,区域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占比由2014年的25%提高至2022年的58.3%,劣V类水质占比从65%到全面消除。
已形成完善的区域联防联治体制机制。京津冀地区先后签署实施一系列合作协议,建立大气污染联控、重点流域联治、联合联动执法、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等生态环保协同机制。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完善,生态补偿方式日益多元。京冀先后签订了《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等,实现了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三地积极探索多种生态补偿方式,除经济补偿外,还形成了以人才培养、技术设备支持等为主的技术补偿机制。
能源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截至2023年底,北京率先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并逐步向山区居民拓展“煤改电”工程,天津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河北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
“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见效
京津冀大力发展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六大产业链(“六链”)。北京加速推进燕东集成电路生产线、小米汽车工厂等重点项目投产,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以及全球首个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2024年,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链集聚效应凸显,航空航天、车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26.0%、22.4%、21.4%和14.6%。河北借助资源、应用场景等优势,促成阿里张北大数据、京车造车基地等项目成功落地并投产。
京津冀围绕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五大产业集群(“五群”),全力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截至2024年,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已成功迈进“国家队”,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在全国占比均超20%。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网络安全)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的50%以上,对国产四大CPU发展路线中的三种实现全面覆盖,与麒麟、统信两大国产操作系统全面适配,并实现上百万款软件产品的兼容。凭借预测预警、防控防护等领域的突出优势,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中的高端防护装备、特种机器人等产品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随着“六链五群”进程的加速推进,京津冀三地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创新模式,如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4∶2∶2”利益共享模式、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跨区域监管创新模式、芦台经济开发区的“飞地”经济实践、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的共建共享探索等。京津冀三地产业链群发展态势良好,重点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催生京津冀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