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7月3日从“两区”建设五周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新闻发布会获悉,“两区”建设以来,北京自贸试验区开展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成果丰硕,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片区形成引领性成果
在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制度型开放、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汇聚兆易创新、地平线等重点企业,芯片设计产业规模居北京前列;率先建成北京最大、国内领先的超大规模高性能单体智算集群,有力支撑各类创新主体万亿参数级通用基础大模型一体化训练和推理……作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海淀已形成1个万亿级、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预计到2027年,千亿级产业集群将超过7个。
紧扣科技创新片区战略定位,昌平区聚焦医药健康等优势领域,形成了一批首创性、引领性成果。医药健康领域,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落成启用,完成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任务;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微元合成以“一步发酵法生物合成工艺”生产的阿洛酮糖获批上市,吉态来博在“二氧化碳合成饲料蛋白”领域实现从技术到产业的突破……
当前,昌平组团已集聚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10余家高水平研发机构,近年来新增科学家创办的企业112家。2000余家医药健康领域企业聚集,带动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突破千亿元累计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524张,其中创新医疗器械32个,占全市40%以上。
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创新成果丰硕
在北京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改革创新成果同样丰硕。
落地中国-新加坡首个全环节跨境贸易数字化实单试点,首次实现真实贸易场景的全环节数字化;在全市率先开展国际收支便利化全环节改革试点工作,提升跨境投融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落地全市首家自贸试验区银行、证券及保险行业专营机构,开展全国首批跨境资金池本外币一体化试点……五年来,朝阳组团所在的CBD功能区累计新设企业近6万家,拥有外资机构1万多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2家,占全市近一半。
在顺义组团,天竺综保区建设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成效显现,2024年园区罕见病药品进口达37种,同比增长95%,进口货值217.5亿元,同比增长37.7%,进口规模占全国罕见病药品进口的四成以上。中德产业园成为全国唯一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集聚奔驰、宝马、博世、威乐等优质德企120余家,年产业规模达400亿元。
通州组团则聚焦绿色金融、环境社会治理、城市科技与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立足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周边可利用的产业空间10.87平方公里,打造“绿色自贸”“创意自贸”“协同自贸”三大自贸品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等绿色示范平台纷纷落地,截至6月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超210万吨,累计成交额破1.8亿元。
高端产业片区开放发展活力尽显
“两区”建设以来,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开放发展活力尽显。
2019年8月,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挂牌,包含临空区礼贤区域9.97平方公里。2020年9月,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挂牌,包含临空区榆垡区域10.36平方公里。自此,大兴区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省市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区域。
围绕临空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双自贸区域累计引入市场主体7800余家,注册资本达1300多亿元,其中外资企业360多家;累计实现总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外贸进出口额1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实现全口径税收40多亿元。目前,区域内已建成自贸区创新中心、56度玫瑰园、综保区公共库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等产业载体,年内再生医学产业园、国际航空总部园两个项目将竣工。
亦庄组团以高精尖产业开放发展为特色,在数据跨境、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获批全国首个外资企业干细胞及基因诊断技术研发经营资质;在全市率先实现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场景落地;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街区”;挂牌全市唯一类人机器人未来产业育新基地……目前,亦庄的外资研发中心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成为外资企业研发首选地。2024年,亦庄组团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2.64亿美元,占全市自贸区利用外资额的43.8%。(马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