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气候治理 北京绿色蜕变扮靓巴黎气候展台

日期:2025-07-02 17:00    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分享:
字号:        

  2025年是《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法国巴黎市政府举办了《从巴黎到贝伦》地方气候行动主题图片展览,展示全球气候治理取得的成果。应友城法国巴黎特别邀请,北京市选送了环境与气候治理的标志性案例,作为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案例之一亮相主题图片展览。蓝天碧水映衬下的故宫角楼和从工业遗址蜕变为冬奥圣地的首钢园,向世界展示着北京十年绿色转型的生动故事。

  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立足超大城市发展实际,大力实施能源清洁化、控制机动车污染、调整产业结构等具体行动,充分利用碳市场机制,探索出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北京路径。

  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从46天降至2天,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与此同时,北京万元GDP碳排放量累计下降超过40%,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碳排放总量进入稳中有降的平台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跃升,蓝天碧水成为常态,公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政策引领  科学构建治理体系

  作为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坚定践行者,北京构建了坚实的地方治理体系。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提出了“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北京示范”的目标。瞄准目标,北京市还制订了碳达峰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等近30项配套文件,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措施体系。为确保蓝图落地,北京每年制定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将目标层层压实。率先探索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机制。

  重点突破  推进四大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超大城市,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一直是碳排放的“主战场”。北京以攻坚姿态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明确了“净煤、减气、少油、节能、多绿电”的技术路径。通过技术创新、模式重构与场景再造,实现了从“高碳依赖”向“绿色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能源结构革命性重塑。开展压煤攻坚,北京市煤炭消费量从2015年的1165万吨压减至2024年的不到60万吨,天然气、外调绿电等清洁能源占比从86.3%上升至99%以上。同时,本地光伏、风电、地热加速发展,绿电消费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实现五年翻番。

  产业结构减量增“绿”。十年来,累计疏解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制造业企业3000余家,其中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占比超90%。第三产业GDP占比保持在80%以上。曾经的“十里钢城”首钢园,通过压减钢铁产能、关停焦化厂等,为冰雪冬奥公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绿色项目腾出空间,成为工业遗产转型的全球标杆。新能源汽车制造、新型储能、氢能等产业蓬勃发展,亦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实现“制储输用”全链条贯通。

  交通体系绿色升级。优化车辆结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发展绿色出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居全国首位。开展慢行系统建设,共享单车日均骑行量近300万人次。鼓励公众低碳出行,探索公交、地铁、骑行、步行和合乘等低碳出行碳普惠减排场景,注册参与低碳出行项目可获得减排激励、兑换奖励权益。目前,参与人数达560万人。

  建筑领域深度降碳。北京以《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为引领,率先实行80%民用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新建建筑及供热项目优先采用新能源或耦合供热。通过节能管理、余热回收、供热改造等综合措施,持续降低建筑能耗与碳排放。

  机制创新  激活市场减排动能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全国碳交易体系基本建立,包括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减排交易市场。北京承建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顺利开市。

  北京还先行先试,2013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印发《关于北京市在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前提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决定》《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形成了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为基础,多项技术标准和指南配套支撑的碳交易政策法规体系。全市60%以上的碳排放量纳入强制碳市场管理,创新碳普惠机制与碳市场衔接、碳市场促进绿电消纳等措施,传递“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理念。

  通过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包括先进低碳技术项目、低碳领跑者及气候友好型区域建设等方式,树立各领域碳减排标杆,持续探索气候治理新路径。比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采用地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大幅度降低建筑运行碳排放。

  韧性提升 筑牢气候安全防线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通过全域生态治理提升城市气候韧性。自2017年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以来,5900名河湖长守护水清岸绿,成为市民身边常态。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4.95%,85%降雨通过海绵城市设施就地消纳,构筑生态屏障、助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2025年,发布《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系统部署了气候变化观测预警、风险评估及水资源、生态系统、能源保障、农业、公共健康、灾害救援等重点领域工作任务,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巴黎协定》签署十年来,北京市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全球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可借鉴方案。《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中和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从“绿色北京”到“美丽北京”建设,面向未来,北京将继续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和谐宜居美丽北京,书写绿色发展的北京新篇章。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