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助力北京科技创新活力迸发

日期:2025-06-30 15:27    来源:北京市司法局

分享:
字号: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近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集中展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切实强信心、鼓实劲、激活力、促发展。其中,第一批次陆续深入北京、广东、安徽开展集中调研采访。

  北京市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正在全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此次调研路线点位丰富、内容前沿、科技味十足,涉及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

  在调研中发现,法治保障已成为解码这片创新沃土活力发展的核心密码之一。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北京,正以法治为帆、创新为桨,在政策服务的精准供给里、在司法建议的推动完善中、在地方立法的法治保障下,焕发着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

  法治赋能智能驾驶创新

  “严守个人隐私、谨防电信诈骗”“税收、法治、公平”……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无人巡逻宣防车与无人税收普法车,如同孜孜不倦的法治使者,穿梭于大街小巷。

  这些“移动普法员”的高效运作,正是首都以法治赋能智能出行创新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历经多年深耕,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完成3.0阶段建设任务,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路侧基础设施智能化部署全面铺开。全国首个集“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于一体的城市级工程实验平台在此落成,凭借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准,为自动驾驶企业免费敞开基础设施支撑的大门。

  在北京市房山区,B19无人驾驶巴士平稳地行驶着,其流畅的操作宛如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这辆巴士由北京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驭势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如今,这些“AI司机”已走出国门,超20个海内外机场里均有它的身影。

  在这场智行创新的征程中,法治的助推作用贯穿始终。

  此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审理一起涉及自动驾驶服务国际化公司的案件时,注意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商业化落地、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存在制约瓶颈。经深入调研,法院向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发出司法建议书。结合这份司法建议,北京研究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监管方面的相关政策,成功填补相关行业漏洞,营造出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此外,2025年4月起施行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标志着北京自动驾驶的创新与应用正式从“政策试点”迈向“法治范式”。该条例明确释放积极信号,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开展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保驾护航。

  “良好的法治保障和营商环境,可以让示范区和相关企业更专注于技术创新与迭代。”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汽车与交通产业处副处长孙全胜说,北京以法治思维破解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创新与规则滞后”的矛盾,为全国自动驾驶立法提供了“北京样本”。

  精准法律服务对接发展所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在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这座国内首个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成的全沉浸式太空探索主题科幻综合体,通过“5G+XR”技术为百年钢铁注入数字灵魂,成功塑造“科技+文化+消费”融合发展新标杆。截至目前,北京市集聚近800家科幻企业,2024年产业规模达480亿元,以石景山区首钢园为代表的科幻产业集聚区加速成型。

  这些酷炫科幻场景的背后,同样藏着法治的“守护力”。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不仅走进中国科幻大会提供“面对面”普法,还在科创园区设立“科幻技术司法保护联络点”,在日常提供“科幻游戏企业法律体检”专项服务,针对模仿抄袭、非法获取游戏代码等提出针对性建议,并通过发布“科幻游戏IP全生命周期保护指南”,将司法保护延伸至创意孵化、IP开发、衍生品授权等各个环节,被企业誉为“科幻产业发展的法治宝典”。

  北京怀柔科学城作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地,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

  据了解,怀柔科学城作为原始创新成果技术引领新高地,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发挥设施平台载体优势和高校院所资源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1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29项,在怀柔的创新主体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6项。

  据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怀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兰雄景介绍,怀柔科学城以平台引人、科学家带人、高校育人、环境留人,既聚人气,也聚科研气,打造科学家的“一生之城”。

  为科创企业和科学家们提供法律服务,如今也日益成为首都司法行政系统的日常工作。2025年3月,怀柔区司法局联合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举办怀柔科学城第十七期高端公益法律服务讲座,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为核心,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等形式,系统提升市场主体对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权益的保护意识,为科研成果转化筑牢法治屏障。2025年5月,怀柔区司法局依托高校资源,组建“涉外律师团”,进一步补充怀柔区涉外法治人才以及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人才,为科学城国际化发展注入法治活力。

  优化创业生态系统支持创新

  调研期间,恰逢《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2025》公布,该报告显示,北京排名较上一年度提升3位,成为中国唯一进入全球前五的城市。政府的有力支持、顶尖高校的智力支撑以及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是北京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

  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以来,北京市强化政府投资对新动能的引导培育。出台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若干措施,近两年每年安排超百亿政府投资,围绕创新端、产业端和消费端发力,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集聚效应强、乘数效应高、外溢效应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同时强化对企服务力度。以首善标准的“北京服务”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近5年来连续实施营商环境务实举措超过1500项。不断完善企业“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将独角兽、专精特新等高成长潜力企业纳入“服务包”开展专板服务。

  “小米汽车的成功,离不开北京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各级政府提供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大前提。

  在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展厅,“政策支持”墙位列中心,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到北京发布相关行动方案将商业航天企业纳入政府“服务包”,再到政府为蓝箭航天等公司规划建设的全科研产业链“火箭大街”,正一步步让政策条文变成企业发展触手可及的营商环境。

  在北京亦庄,探访了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与最新成果。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陆续出台,为北京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作为北京高精尖发展主阵地和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亦庄目前已集聚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生态企业300余家,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节点,北京正以法治护航创新的实践树起全国标杆。未来,北京将继续以法治为笔,推动每一个科创细胞在法治生态中迸发活力,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赛道上跑出“北京速度”。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