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 7121种生物物种“安家”北京

日期:2025-05-23 08:20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5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北京市首次发布《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经过持续五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北京摸清“家底”,共记录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51个,各类物种7121种,其中北京暗步甲、北京白鬼伞等物种,均为首次发现。

  新数据:有8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它的生物多样性魅力在哪里?白皮书给出了答案。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白皮书全文约1.3万字,从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北京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护理念,集中展示了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和成效,以及北京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不懈努力,全面体现了北京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经过2020年至2024年实地调查,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北京市共记录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51个,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物种多样性方面,共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其中藻类540种、高等植物2166种、脊椎动物424种、昆虫2613种、大型真菌1056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22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83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98种。

  北京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百花山葡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北京水毛茛、槭叶铁线莲、大花杓兰等1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包括哺乳动物麋鹿和黑鹳等鸟类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包括豹猫、赤狐等哺乳动物5种,长耳鸮、大天鹅等鸟类50种及爬行动物团花锦蛇。

  遗传多样性方面,北京收集保存了农作物种质资源5.6万份、畜禽遗传材料1.5万份。重点保护的天然林木种质资源共计47种。拥有京西稻、北京鸭、北京油鸡等地理标志农产品14个。拥有古树名木4.1万余株。

  新物种:首次发现北京暗步甲、北京白鬼伞

  实地调查中,调查团队在北京发现了不少新物种,像动物类的北京暗步甲、植物类的北京白鬼伞,都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物种。

  发现于门头沟区的北京暗步甲,为鞘翅目步甲科新物种,它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温带阔叶林。暗步甲属昆虫,通常具有趋光性,夜间会向灯光处聚集,白天则可能隐藏于落叶层、树皮下、苔藓下或洞穴中,活动区域主要涵盖森林边缘地带。

  新物种中还有一个名叫北京白鬼伞,它为蘑菇目白鬼伞属新物种,发现于通州区。这种菌伞盖呈黄白色至浅棕色,中央具略带黄色的突起,表面有向菌盖边缘延伸的放射状条纹。菌环为白色,膜质,子实体受伤或干燥后变为浅绿色。白鬼伞夏秋季单生或散生于阔叶林地及开阔草地上,主要分布于朝阳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和通州区。

  新创意:首创自然带为动物营造栖息地

  绿色空间大幅扩增是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之一。根据白皮书数据,2012年至2024年,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方米提高到16.9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8.6%提高到44.95%,打造了大尺度近自然森林为主、绿色生态廊道相互连通的森林生态网络。截至2024年,平原区万亩以上的绿色空间斑块达40处,千亩以上绿色空间斑块达510处,建成生态廊道30余条。建设自然带558处,有力补充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截至2024年,全市共有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各类公园1100处,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自然带的概念是北京首创。”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晋文介绍,北京自然带的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城市公园通过布置本杰士堆、昆虫旅馆营造野生动物隐蔽、栖息、觅食的场所,郊野公园和平原林场以水域山体串联生态廊道,借乔灌草和小微湿地改造重焕生机。

  自然带已成为自然保护地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截至目前,北京共营造558处自然带,以“留野成带、以带连脉”的创新实践,编织出一张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网络。各类自然带共建设本杰士堆2600余个、小微湿地700余处、放置人工鸟巢7800余个,昆虫旅馆3000余个,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含地被)75万株。监测数据显示,自然带内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示范区域,已成为苍鹭驻足、野兔栖居的城市秘境。

  林晋文展示了一张《北京花园城市自然带示意图》,“这558处自然带坐标,初步反映了全市自然带分布情况,直观展示了市民生活区域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北京正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林晋文说,北海公园鸳鸯戏水、翠湖湿地候鸟翔集,《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6处观鸟基地,从明星“打鸟”到市民观鸟,密云北庄、房山佛子庄都已经成为观鸟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花开北京”“京果飘香”“多彩京秋”“京华飞羽”四季品牌活动组成了花园城市的“文化名片”。“森林音乐会”“二十四节气歌”等文化IP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林晋文透露,北京将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到2025年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同时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20处。(骆倩雯)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