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国媒体驻京记者“机器人面对面”沙龙活动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行。路透社、金融时报、欧洲新闻图片社等25家外媒的50余名驻京记者,走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机器人大世界,近距离感受北京亦庄作为新质生产力典范区的创新活力。
人机共跑
体验人机和谐共生未来
当“天工Ultra”以流畅的步态启动后,围观的外媒记者们纷纷发出感叹,闪光灯咔嚓咔嚓响个不停。几位体验者和这位“钢铁跑者”并肩共跑,只见“天工Ultra”抬腿迈过橡胶减速带,动作稳健流畅,大家发出阵阵欢呼:“真不可思议!”“我是人类,他是机器人,一起跑步是个挑战!”
不久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其中生于亦庄、长在亦庄的“天工Ultra”夺得赛事冠军。这款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kg的机器人,是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的迭代升级版,不仅在本体方面做了进一步优化,还搭载了使其变得更聪明灵活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如今,“天工Ultra”已经能很好地适应拐弯、斜坡、崎岖路面等真实户外环境,跑得更稳、更远。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现场介绍安排人机共跑体验的初衷:“我们不是在创造替代者,而是在培育新伙伴。未来,机器人和人将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同时以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为例,该负责人指出:“这项赛事让机器人从视频走向真实,验证机器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无论是采用人机共跑的赛制,还是推动产业发展,北京亦庄的出发点,都是探索怎样让机器人更好地辅助和服务人类的生产生活。”
技术探秘
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跨越
走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外媒记者们得以窥见“天工Ultra”的诞生之谜。在这里,他们了解具身智能机器人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深入考察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系统,再到通用具身智能平台的全链条创新突破。
“作为北京亦庄企业,我们围绕‘天工’本体和‘慧思开物’大小脑两大任务,推进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并致力于打造规模最大、信息最稠密、最通用的具身智能数据集,教会人形机器人怎么快速学会做更多事。”该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介绍道,“‘天工Ultra’是我们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未来,我们希望‘天工’不仅能成为一款最能跑的机器人,也能成为一款最好用的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物流搬运、特种作业等场景中落地,真正做到走进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在机器人大世界,他们看到未来图景的更多可能性。机器狗不仅能跳舞,还能根据指令和人互动;长木谷的骨科机器人拥有“数智脑”“数智眼”和“数智手”,手术控制精度突破亚毫米级别;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能在模拟产线上完成搬运、质检等工作……
作为全国首个全品类机器人展示中心,机器人大世界展示了居家生活、仿生动物、遥操作、医养结合、工业制造等五大场景,以及世界机器人大会十年回顾展,以“机器人展示+应用体验”的形式,向外媒记者们展现机器人最新技术、产品,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创新。这里已成为链接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产业、优质企业和技术专家的“永不落幕的展厅”。
应用牵引
亦庄加速建设全国机器人产业高地
在近距离参观和互动中,外媒记者一行得以深入了解北京亦庄的创新生态。
这片仅占北京0.35%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近30%的工业增加值,依托“44637”高质量发展聚变提升战略,发展质量和效益位于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梯队。抢抓具身智能机遇,北京亦庄已集聚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打造了核心零部件+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1+6”产业体系,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超百亿,占全市的50%,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和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会址。
以科技之行探寻发展密码。面对外媒关于发展路径的提问,梁靓表示:“北京亦庄将加速推进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未来两年内,超一万台机器人将走进亦庄新城的工厂、学校、医院等九大标杆场景,其中超千台为人形机器人需求。北京亦庄将以应用为牵引,促进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实现从好看到可用、甚至好用的关键跃升,加速建设全国机器人产业高地。”他还透露道,在今年8月即将在北京亦庄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将亮相更多人形机器人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为智能时代的人机协作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