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创新组织方式,打造项目组织标准。加大全市民生领域试点审计力度,通过试点审计,完善审计工作方案,统一谋划设计、项目计划、工作方案、组织实施,重点统一处理原则,真正形成全市一盘棋,实现民生审计成果最大化。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通过深入研究将审计需要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取得的成果等预期目标纳入审计工作方案,指导各审计组统一目标标准、聚焦审计方向,促使分散审计成果聚沙成塔,取得较好审计成效。
二是制定审计指南,打造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通过制定《审计指南》《审计报告框架模板》《大数据审计程序及思路》等规范文件,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形成成果目标、质量标准等“标准件”。近年来,市审计局总结民生审计经验,制定《北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重点问题及定性依据指引》《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民生资金审计重点问题及定性依据指引》《公立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问题清单》等,从突出关键问题风险点、统一定性标准和依据、指导现场审计工作等方面控制审计质量。
三是固化数据模型,打造数据分析标准。搭建大数据审计框架,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和分析模型,在统一数据获取、清洗、转换规则的基础上,针对民生审计高频问题,预设分析模型和算法,形成可以复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包。在某基金审计中,采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研究政策风险点和已有典型问题的特征,构建数据模型,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将历史经验模型复原到新的审计项目中,透过数据看政策效果和职责履行情况,揭示基金风险。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打造问题整改标准。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通过完善问题清单台账、统一审计建议、严格整改标准等措施,统一消除整改过程中随意性,推动“问题识别-原因分析-问题建议-执行落地-成果验收”全链条规范。同时根据《北京市审计局整改约谈办法》,对整改不力的单位,适时进行约谈,推动民生审计整改落实。2021年以来,推动出台民生类制度80余项,进一步促进了民生领域各项政策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