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24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连续四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创有监测以来新纪录,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状况稳中有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北京市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过去一年,广大市民在社交媒体上晒蓝天、彩霞,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星轨、京津标志性建筑物“合影”……也记录了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分享着美好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美丽北京美在哪儿,监测数据告诉您
“气质”提升,优良天数创新纪录。在2025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展示了从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仪器上取下的2张滤膜,2015年的滤膜呈灰黑色,2024年的滤膜呈灰白色。十年间,滤膜由黑变白,是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最直接的诠释,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是人民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2024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连续四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多年稳定达标。与2013年相比,2024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下降一半以上,其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65.9%。2024年的优良天数为290天,为历年最多。重污染天2天,为历年最少。
水清岸绿,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4年,继密云水库、雁栖湖之后,清河入选第三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和多元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越来越多的滨水空间给市民提供更多亲水体验,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生态之美融入市民生活。
2024年,北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年均浓度值继续降低,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优良水体比例显著增加,2024年监测五大水系河流共计105条段,长2551.6公里。其中优良水质河长占比87.2%,同比增加15.9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优良水质河长占比增加了近4成。
全市7成以上河流水生态状况达到优良水平。常用于指示清洁水体的蜉蝣、石蝇、石蛾等水生昆虫不仅在潮河上段、永定河山峡段、怀沙河、拒马河等山区河流中“常驻”,在凉水河、亮马河等平原区河流中也频频“现身”,越来越多对水环境敏感的指示物种“走”进城市,“走”近市民身边。
绿意盎然,生态环境状况优良。北京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生态环境改善吸引了更多小动物在此“安家”“歇脚”。前段时间有明星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打鸟”,引发网友共鸣,一时间网友纷纷拍鸟、晒鸟,每一次镜头捕捉到的可爱身影,每一声清脆的鸟鸣,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4,同比增加0.85%,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生态系统质量稳中有升。全市集中建设区绿视率为26.98%,“推窗见绿、开门即景”的绿色生态空间随处可见。2020-2024年全市累计记录151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
此外,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全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
美丽北京怎么建,全社会共同行动
政府、企业、公众,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美丽北京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有力。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落实年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60项重点任务,形成政策成果136项,实现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
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化。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0.1微克、0.1微克地抠。创新“含绿量”指标体系,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推进结构创绿,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推进工程创绿,全市新增“绿色”企业191家。推进管理创绿,创新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示范应用。坚持“三水统筹”,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潮白河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推进河湖生态持续复苏,五大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4年贯通入海。坚持“三地”共管,依法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定期组织巡查检查未利用地。
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加强。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对重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松山、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达优良水平。开展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核算,推进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应用。北京市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应对气候变化稳步推进。发布《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持续完善本市碳市场,发布《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创新开展碳配额有偿竞价;压实重点排放单位责任,促进绿电消纳。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评选13个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3个低碳领跑者、6个气候友好型区域。低碳试点典型案例走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舞台。
共同防治走深走实。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成果丰硕,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化,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步伐加速。连续8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推动潮白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共同发布全国首个区域低碳出行标准,大力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规划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北京市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准确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聚焦美丽北京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持续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