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北京市司法局召开“北京服务·法润京华”公共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月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介绍了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情况,公布了活动工作方案,更多信息一起看。
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国强介绍了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情况:扛稳公共法律服务的时代使命。2024年,市司法局首次开展“法润京华”公共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月活动,统筹市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各行业领域从业人员1.5万余人,开展各类活动190余场,创建公共法律服务品牌30余个,线上线下共惠及30余万人次;2025年,市司法局将接续开展专项行动月活动,通过深化协同联动,与教育、市场监管、工会等部门探索建立长效协作机制,让“法润京华”品牌真正成为“北京服务”的金名片。
释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效能。市司法局将充分发挥制度体系全链条、政策支撑强刚性、财政保障可持续的“三位一体”支撑体系优势:在制度夯基上,持续深化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1+N”制度体系,结合司法部工作安排,筹备谋划“十五五”公共法律服务专项规划,确保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上下贯通;在政策赋能上,持续抓实入规划、入法规、入民生实事“三个纳入”硬约束;在财政保障上,持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机制,确保资源向基层倾斜。
锻造国际商事仲裁“北京标杆”。市司法局将牢牢把握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战略机遇,以制度创新、资源聚合、国际拓展“三向发力”,为首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在制度创新上,依托全国首个《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推动临时仲裁等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在资源聚合上,加快建成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体平台,推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海仲)、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以下简称北仲)“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在国际拓展上,借鉴发扬吸引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港仲)、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新仲)等国际仲裁机构北上布局、举办服贸会法律论坛等高端活动等一系列成功经验,提升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度和话语权。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均衡提质。以市司法局《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抓手,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不断提升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融合”发展水平,坚持科技赋能,推动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从“普惠覆盖”向“精准直达”升级;严守服务质效底线,持续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不断拓展面向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绿色通道”,巩固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建设锻造一支基层法治有力队伍,促进1.3万名“法律明白人”扎根社区,管好用好村(居)法律顾问队伍,推动“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持续深化“首接负责、一次办好”服务标准,让“法润京华”成为首都市民可信赖的法治依靠。
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刘鹏发布了专项行动月工作方案。本次行动立足三个维度精准发力:在服务广度上,构建“法润校园+城市蜂鸟+榄枝计划”三位一体矩阵,覆盖青年就业、新就业形态保障、涉外法治三大攻坚领域;在服务深度上,形成市区联动、政企协同的31家单位工作矩阵,推出17项市级示范活动及44项区级特色项目;在服务精度上,以“一群体一策略”,实现服务供给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效突破。
刘鹏就三大专项活动进行解读:法润毕业季,聚焦全链条攻坚青年就业法治护航。一是精准启航,行业专场招聘提实效。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法律服务行业人才招聘会,开展法律职业发展专场宣讲会(→点击查看此前报道)。二是系统构筑,搭建就业实训平台。联合良乡大学城管委会、北京工商大学,通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与实训平台双载体,形成“实务教学—岗位实训—职业认证”全链条。三是全域护航,校园法治生态优化活动。各区司法局组建“毕业法律服务团”,到11所高校提供5类法律服务包、前往10所学校开展校园法治护航活动。
城市蜂鸟,立体筑牢新业态权益屏障。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三个实招破解维权痛点。一是发布新就业形态权益保护政策,5月中旬将举办新就业群体法治保障发布会,发布政策;设立“城市蜂鸟”公益项目,公布服务专线,为网约配送从业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提供每案3000元标准的诉讼代理补贴。二是开展专项能力提升计划,16个区司法局对“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开展新就业群体专题培训。三是深化政企社联动机制,在重点园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引导平台企业规范用工,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合同审查等一站式服务。
榄枝计划,全力锻造涉外法律服务首善标杆。聚焦提升首都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推进四大核心任务。一是5月上旬举办“北京国际仲裁之夜”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启用仪式,全面展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成果。二是5月下旬北京国际商事法院巡回审判庭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体平台开展首次庭审。三是举办2025年CBD论坛暨首都高水平开放与涉外法治发展大会,系统展示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成果。四是完成新加坡仲裁中心北京代表处在朝阳商务中心区揭牌,建立与在京仲裁机构常态化协作机制。
会议还邀请了三位单位代表就活动情况进行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安朔表示,本次与北京市司法局联合举办“北京服务·法润京华”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公共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是校地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市司法局携优质岗位资源走进校园,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直达首都法治建设一线的宝贵机遇,更彰显了司法机关对青年法治人才的渴求与重视。此次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岗位对接,更在于通过校地合作,向社会传递加强法治人才培养供需对接的强烈信号。同时,期待通过政府、高校、媒体的三方联动,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就业输送—社会服务”的闭环,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专业力量。
市总工会法律服务中心主任何跃红表示,北京各级工会高度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工作,着力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权益保障体系,不断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工作“向前一步”,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助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本次与北京市司法局联合举办“北京服务·法润京华”专项行动,是向前一步强化法律服务的又一重要举措。在市司法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市总工会将不断强化“源头参与—预防—化解”全链条权益维护体系,不断提升法律服务水平,用就在身边的高质量法律服务助力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活品质。
朝阳区司法局副局长邸静表示,朝阳正在全方位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集聚示范区,具体举措包括:全链条构建支持体系,制定《朝阳区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整体布局、政策支持及目标任务;全方位释放集聚效能,充分发挥朝阳区域国际化程度高、商贸经济发达,法律服务机构汇集等优势,提升对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支撑力;全过程协同吸引境外知名仲裁机构,高度重视对新仲、港仲等知名境外仲裁机构的引入工作,2024年12月16日,港仲北京代表处获批设立,是北京首家引入的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全体系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及法律服务平台搭建。
1.维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的项目为何起名“城市蜂鸟”,请简要介绍由来?
网约配送从业群体大多数是家庭支柱,遇到法律纠纷时,可能面临救济渠道不畅,或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
“城市蜂鸟”项目是北京首个定向保障新就业群体的公益法律项目,为在交通事故中不负主要责任、无法认定法律援助条件,但是需要通过法律维权的人员提供法律服务,并提供每案3000元标准的诉讼代理补贴。同时,为新就业人员提供公益法律咨询和服务,为快递、外卖人员提供普法及交通安全讲座,为企业提供劳动保障讲座,服务首都和谐稳定。
2.“榄枝计划”是对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成果的深化拓展,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体平台将于5月7日投入使用,目前,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建设成效如何?
市司法局以提升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服务能级为主线,系统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仲裁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仲裁公信力;建设国际商事仲裁“共同体”,深化在京仲裁机构交流合作,建立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发展中心,吸引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完善商事争议解决“全链条”,以实体平台为支撑,持续推动法律服务资源要素融合;此外,不断深化仲裁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组织高频次主场活动,创新仲裁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助力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
北京仲裁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25年最新一期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北京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第四位,再创新高。
法治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政法网等中央和市属媒体到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