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天后,北京西城德胜街道工地上的“基坑气膜”稳固如初,而这仅是全市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全市范围内的“基坑气膜”经受住了大风考验,展现出其作为降尘隔音“神器”的卓越性能。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创新技术。
从通州大运河畔到石景山模式口千年古道,从丽泽金融区到德胜核心区,一个个巨大的“基坑气膜”拔地而起,为北京增添了几分亮点。
“基坑气膜”是一种基于充气膜结构的绿色施工技术,被称为“治污神器”,是因为此项技术通过内外气压差支撑形成密闭空间,将扬尘、噪声等污染源“锁”在施工区域内,在内部进行降尘、降噪处理,以防尘降噪90%以上的卓越性能,为城市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据介绍,气膜采用PVDF新型建筑材料,兼具耐火、耐紫外线、高强度特性,中空夹层设计实现吸音隔音双重效果。可实现智能管控,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系统、环境传感器及自动调节模块,实时监测气压、温湿度,优化通风,确保施工安全与环保要求。“基坑气膜”内部空间巨大,无需梁柱支撑,可容纳吊车等大型设备运转,7天即可完成基础安装,有效缩短了工期,且减少资源消耗。
2023年11月,首个“基坑气膜”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马连道北路2号“北京三统碑综合大厦项目”投入使用。此后,“基坑气膜”又相继在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工程及北苑家园中心项目中创下了“规模最大、发挥效益最高、气膜内施工作业最复杂”三个之最,从而推动了此项技术使用优惠政策落地。
放眼石景山模式口站,“基坑气膜”紧邻地铁和居民区,有效保障了施工与旅游、生活“两不误”;丽泽商务区D—02地块上,跨度超100米的“基坑气膜”抵御极端天气,实现全封闭施工;德胜街道七中项目工地上,6000平方米的异形“基坑气膜”兼顾复杂地形与环保要求,获得不少附近居民点赞支持。
2024年,北京将“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工地纳入“绿牌”工地评定范畴和扬尘环境保护税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这一年,北京蓝天保卫战大力倡导“提质创绿”,积极践行新质生产力,打造多个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全市新增“绿色”企业191家,117家企业重污染绩效评级升级至A、B级,37家企业退出D级。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表示:“北京在全市创新推广了11个‘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示范点,细颗粒物、扬尘、噪声与居民信访投诉数量同步大幅下降的同时,节约了施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