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京津冀国防动员以党建引领,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推进“一张图规划”,加快“一盘棋建设”,坚持“一体化发展”,精心布局,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思考,携手铸牢护民之盾,谱写了新时代京津冀国防动员的壮丽诗篇。
一张蓝图谋全局
2014年以来,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国防动员部门坚持规划引领,深化协同发展共识,细化制度设计,用“一张蓝图”,铸牢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
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精心制定《北京人民防空建设规划(2018-2025年)》和专项规划,围绕区域组织指挥、目标防护、人员防护、专业力量、支撑保障等领域,绘制了全面的创新发展蓝图。同时,紧跟《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脚步,与天津、河北国防动员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做好京津冀人民防空工作协同发展的意见》,签订了《京津冀人民防空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随着京津冀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又及时签订了《京津冀国防动员协同发展框架协议》。
三地还聚焦具体工作搭建起执行政策体系。《京津冀人防通信协同发展和跨区支援备忘录》《京津冀人防无线通信协同训练实施方案》《京津冀人防跨区支援通信保障方案》的签署和落地,标志着京津冀人民防空工作在通信建设、资源共享、联合演练、协同交流、跨区支援等方面进入新的融合发展时期。
《关于加强训练演练协同发展意见》《通武廊人民防空协同发展工作框架协议》《关于推进通武廊国防动员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平蓟唐国防动员工作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不断扩大着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朋友圈”,推动国防动员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10年来一个个规划的落地,一份份协议的签订,一次次的深入探讨,见证着京津冀三地国动部门铸盾护民的足迹,书写下紧密合作、并肩同行的精彩篇章,形成了“远期有蓝图、中期有方向、年度有执行”的推进政策支撑体系,助推三地国防动员进入深化协同、加速发展的崭新时代。
党建引领促融合
“01,01,我是02,听到请回答!”“01收到,请讲!”“你看我图像、声音如何?”“图像流畅,声音清晰。”
这是一次通信拉练途中,一组组长张东旭通过卫星信道与石家庄进行视频通话的画面。2010年底,张东旭结束了村官生涯,考入北京市人防通信站,负责有线通信和应急保障工作。她与男同事一起到指挥工程检查通信线路,钻地下通道、爬电缆井是常事,很快便从“门外汉”成为了“业务通”。在多年的京津冀人防跨区联合支援通信演练中,张东旭始终担任一号车车长,负责通信业务保障和演练解说,期间克服地域陌生、环境复杂的困难,及时排除演练中的故障,保障演练的正常进行。
北京人防通信站徐扬,已连续10年参加京津冀人防跨区联合支援通信演练,身为一名应急保障科的老科长,无论在国防通信保障现场,还是道路坍塌的桥路,抑或寒风瑟瑟的地铁站,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像他们这样的党员冲锋在前,扬榜样之帆成为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坚持党建引领促融合的生动写照。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在服务大局中坚守政治方向,在聚焦主业中把握职责定位,在争先创优中积极担当作为,为推动京津冀国防动员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国防动员业务工作推进到哪里,队伍拉动到哪里,党建就加强到哪里。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设临时党支部作为演练的“前沿指挥所”,将主题党日、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等党务活动融入演练工作中,实现演练由党组织和行政机制双重推动,让猎猎党旗飘扬在长途行军的第一线。同时,自觉把廉政建设贯穿演练实施全过程,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设置专职党务席位,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全程参与,深入一线具体指导,时刻为演练的顺利推进筑牢廉政的堤坝。
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创先争优中弘扬国动精神。立足演练工作的考核评比,通过树立党员先进典型、设立党员先锋模范岗等方式,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在10年的京津冀国防动员跨区联合通信演练中,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涌现出一批党员先锋模范,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汗水,在实战中增长才干,施展才华,尤其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每名党员都是迎风的旗,每名党员都是扬起的帆。
在京津冀国防动员协同发展的10年,三地国动青年的学习交流联动也日益密切。2024年,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团总支与河北省国动办青工委开展青年联学共建活动,共同参观了北京前门地下城、人防指挥工程和北大红楼,了解早期人防建设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在参观学习、座谈交流中加强合作、增进互通,持续为推动国防动员事业发展注入青春血液。
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市国动委联合办公室会同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举办首期领导干部国防动员专题研讨班。围绕习近平强军思想、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形势任务要求、国防动员基础理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新域新质等内容开展。16区国动委、市国动委成员单位以及全市国防动员系统党员干部70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旨在进一步巩固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成果,增强国动观念,提升履职能力,强化联合意识,为推动首都国防动员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能力支撑。
磨砺协同练硬功
10年来,京津冀国防动员通信保障先锋队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在京畿大地上成长壮大。
作为北京人防专业化通信保障力量,北京市人民防空通信保障中心连续10年参加京津冀人防跨区联合支援通信演练,足迹遍布京津冀19个地区;连续8年组织参与了京津冀人防无线通信协同训练,参与建立京津冀无线协同训练长效机制,协助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通信处多次组织召开京津冀人防通信协同研讨会。经过8年训练检验,目前已形成了京津冀三地轮流组训,47家省、市、区(县)国动办共同参与的协同训练体系。
北京市还创新探索,打造京津冀无线通信协同“一张网”。探索出三地以有线、短波通信和卫星通信为支撑,以公网为辅助的组网模式,把相对独立、封闭的通信网络整合为互联、共享、融合的综合网系,构建了三地短波通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卫星通信自主组网、公网通信全时在线的“一张网”,实现了融合互通、相互补充,提高了紧急情况下的通联效率,为三地国动跨区支援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推动京津冀国防动员行业协同没有止步于跨区拉动与无线通信协同训练。北京市还多次前往国家部委、隶属单位、京津冀各级国动部门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调研,针对京津冀国动通信协同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京津冀国动通信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成果,为京津冀人防有线、无线、卫星、短波及日常训练等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多年来,通过驻训、拉练、培训等多种形式,将人防通信保障专业化知识、经验、技巧等,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各区通信保障团队,激发北京各区分别与天津、河北开展通信协同训练的积极性,形成了京津冀人防协同通信训练演练的常态化机制。积极收集日常训练和跨区拉练情况,结合实际经验和联络对象特点,对训练内容、组训方法、训练时间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和技术指导。带动三地通信队伍的通信理论水平、设备操作水平、故障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为实战中提高通信效率,快速建立沟通联络提供专业化保障队伍。
一网通办惠民生
河北的单位要在北京建项目,是按照河北的标准还是北京的标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单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按照国家和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丰富办事渠道,着力解决企业群众“多地跑”“折返跑”的难题,大力推行人防政务服务“京津冀+雄安”跨省通办,发布人防9项高频事项“京津冀+雄安”区域通办事项清单,实现同一人防事项在不同地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依托北京市人防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部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办理。其中,涉及京外企业办理的人民防空从业企业许可资质备案、资质认定等7项政务服务事项,采取线上一次性提交材料、线上审核办理、线上送达的形式,打破地域限制,方便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在实践过程中,多家津冀公司通过该方式办理相关事项,实现办事“零”跑动。
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结合政务服务事项“办件数据汇聚”“数据目录编制”等相关工作,大力推进相关政务服务数据在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间共享应用。津冀等地可通过国家政务服务数据共享机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实现跨区域的政务服务数据交换和利用,简化办事流程。
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还结合国务院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等工作,与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开展系统联通和数据共享工作,获取京外群众和企业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的数据和证照信息,实现京外企业仅填报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和企业统一信用代码,即可自动识别获取公民个人、办事企业的相关信息,同时确保了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制订印发了《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关于取消人防专用设备跨省域销售、安装限制的公告》,取消北京市内人民防空专用设备跨省域销售、安装限制及相关备案要求;取消了人民防空专用设备销售合同备案。通过政府的主动松绑,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持续激发了市场活力。
京津冀三地十年协同梦,起笔不凡,落地壮阔;方向笃定,脚步铿锵。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历史起点上,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将牢记殷殷嘱托,发挥好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坚定地“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练在一起”持续创新,深耕协同,加速融合,不断推动新时代国防动员高质量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