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故居西侧腾退空间变身口袋公园,尽显京韵。(方非 摄)
什刹海东福寿里口袋公园,成居民休闲好去处。(方非 摄)
经开区宏达北路,盛放的春花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安旭东 摄)
2024年年宵花展期间家庭园艺产品交易额达16.1亿元。图为市民在挑选花卉。(刘平 摄)
开窗见绿,出门见景,已成许多北京市民的日常——
“我们小区的春天就跟画儿似的!”家住丰台区四方景园三区的居民刘琳霖发现,刚刚过去的4月,小区里花树繁茂,引来许多居民打卡!
刘琳霖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百张照片。有不少是从顶楼俯拍的小区中心绿地全景,黄的连翘、紫的丁香、粉白的海棠、翠绿的柳树……浓烈的色彩像是一幅油画。
四方景园小区就在南三环方庄桥南侧,远望高楼林立,走进却风景如画。三区门口沿路种植了十多棵海棠,盛放的时候犹如夹道花径,时常有小女孩儿在树下等风来,让妈妈给她抓拍“海棠花雨”间的照片;小区小广场西侧,近花远树色彩斑斓,几位大妈组团来打卡,还载歌载舞的;还有年轻人在花间拍摄视频,发布在抖音、视频号里,引来网友的实名羡慕——简直是住在花园里。
随着北京市推进花园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居民发现,自己就住在“花园”里:如绣花般增绿添彩,自家边上的城市边角地悄然成为休闲娱乐的“金角银边”。市园林绿化局数据显示,全市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已达610处,超九成市民享受着“出门见绿”的生态福祉。
顺着南三环向西,赵公口桥东南一块占地仅2600多平方米的废弃绿地,2023年10月崭新亮相,成为展示中医文化、感受中药馨香的同仁小园。
这个春日,来赏花游园的市民发现,同仁小园“上新”了AR望远镜、VR互动眼镜、智能骑行互动、科普互动墙,通过AR望远镜能体验各时代医药器具、中医展陈、中医古籍,大呼稀奇,在智能骑行机上边锻炼边了解中医药知识,让运动多了份从容。
“我们携手丰台区科信局为小园引入AR、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推动文化科技创新领域的技术应用与场景落地,形成可视化呈现、互动性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新场景。”东铁匠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三环边上寸土寸金,希望赋予“金角银边”的公园绿地更丰富的功能和场景,让居民乐在身边。
在转过街角遇到美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共建共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花园城市的建设中来。
家住东四的90后何云洁在一家科创企业工作,每天和大数据打交道的她,2024年春节后把家里的书桌打造成了小“花园”。绿萝环绕,君子兰、富贵竹、马蹄莲错落有致,新流行的生态缸就放在电脑旁,开败的朱顶红花球还舍不得扔,正在尝试培育花种。
“下班回来切换养花模式,感觉很治愈。我听园艺驿站的师傅说了,朱顶红也能打籽,就想着培育一下试试看!”小何说,小时候就看着奶奶在院子里种菜养花,春节的时候发现家边上的园艺驿站,买花、学习种花知识都很方便,也就开始动手尝试。
把“花园”搬进家里的人越来越多了。目前,全市有园艺驿站103家,2023年开展了2500余场活动。仅在2024年初的年宵花展期间,本市家庭园艺产品交易额就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17.5%。
桃李归去,海棠谢幕,泡桐大道接续盛放……不用特地去公园,京城的春日处处如画卷。这个春天,北京市发布了《城市画廊建设导则(试行)》和《花园式示范街区建设导则(试行)》,全年计划新增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50处,完成花园城市示范街区20处、桥体立体绿化300座、城市画廊100条……更多的市民将“住”在公园里。(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