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45年来,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历经腾飞巨变,首都司法行政系统也在变革中开启新篇章。
北京市法律援助
1997年6月,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成立,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2003年,由中心全程跟踪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全国首例将法律援助引入建筑行业处理拖欠500余名农民工的案件胜诉,这500名获得法律援助的农民工集体当选为中国2003年度法治新闻人物,并于2010年当选为十大法治人物。
2007年,北京形成了从社区(村)、街道(乡镇)、区(县)到全市的四级法律援助网络。2017年,中心落实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和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任务,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同年,邀请法官、检察官、资深律师参与案件质量评估工作,从专业角度对案件质量进行评价,力求案件评查结果更加客观。
2016年9月,由中心负责运行和管理的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正式上线,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公共法律服务业务指引、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预约登记等服务。2020年,通过人工服务和AI智能助手相结合,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做到7天x24小时服务“不打烊”。2022年,平台开通分类咨询功能,将值班坐席设置为合同纠纷类、劳动劳务类、婚姻家庭类、综合类四个类别。7年来,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累计为全国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答515.29万余件次,服务时长超过50.72万小时,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
2019年,由北京市司法局建设,中心运营的北京法律服务网正式上线运行,目前网站访问次数已达440388人次,已向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26万次。
如今,26年过去了,市法援中心已从最初的200余平方米发展到现在4100平方米,功能拓展到提供公证办理、司法鉴定、人民(诉前)调解、宪法宣传等相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也成为了国内面积最大的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近年来,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融合发展模式日渐成熟。中心先后推出上门服务、先予援助、线上预申请等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加大对特殊群体的维权工作力度,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对妇女、残疾人、未成年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专项法律服务活动。
北京仲裁委员会
1995年9月28日,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正式成立。是首批纳入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五家仲裁机构之一。
自成立至今,北仲共制定或修改了11版《仲裁规则》,每一次规则修改都紧跟国际仲裁前沿,在符合中国仲裁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吸收国际仲裁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2019年发布北仲《国际投资仲裁规则》,在国际仲裁行业引起广泛关注。2022年北仲再次修订仲裁规则,明确仲裁庭有权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网上或现场开庭。近年来,北仲受理的国际商事仲裁案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态势,2020年首次突破200件,2021年与2022年分别受理249件和221件,2023年至今(12月20日)已达到233件。
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北仲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合作,不断在国际争议解决行业发出中国声音。自2013年起,每年持续编辑并出版中英文《中国商事争议解决年度观察》,并先后在欧洲、北美、亚洲等地区的13个城市举办中国商事争议解决年度高峰论坛,促进中外法律从业者的专业交流,增进互谅互信。
2017年,北仲积极参与中非联合仲裁中心建设,成立中非联合仲裁中心北京中心,同年与吉隆坡区域仲裁中心(KLRCA)、开罗地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CRCICA)联合发起“一带一路仲裁行动计划”。2021年,北京市司法局、北仲和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共同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2023年,北仲主办主题为“变革时代中的国际仲裁:直面挑战、增进共识”的亚太区域仲裁组织(APRAG)第八届大会并当选APRAG轮值主席单位。
北仲还鼓励高校学生投身仲裁事业,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自2005年至今共招收在校实习生2700余人次。设立国际实习生项目,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境外学生到北仲实习,近距离观察中国的争议解决实践。自2018年起至今,北仲还在全国11所高校开设国际商事仲裁实务系列课程,在武汉大学等10所中西部高校设立了奖学金,助力西部青年法学人才成长。
北京市律师行业
1979年,北京市律师协会成立,律师制度随之恢复。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颁布,明确规定律师的任务和权利,律师组织迅速发展。一年后,北京建立了市和区、县法律顾问处14个,有律师112人,为1956年律师数量最多时的2.48倍。那个年代,每逢“法治宣传日”和“法治宣传周”,律师们都会走上街头为群众普法。
1991年,《北京市保障律师执行职务若干规定》颁布,明确规定律师持工作执照和律师事务所的专用介绍信,即可按照有关规定向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调查了解情况,各有关机关、单位以及公民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协助。阻挠、干涉律师依法执行职务甚至打击迫害律师的行为会被依法处置。
1988年开始,北京打破律师事务所全部由国家办的局面,进行合作制律师事务所试点,先后批准成立了一批不占国家编制,不用国家出资,由律师自愿组合、自筹资金、民主管理的合作制律师事务所。后来,市司法局又在合作制律师事务所中推行进一步明确责权的合伙机制。当时,全市律师事务所总数已达173家,律师3207人。
随着时代发展,北京市民的法律需求越来越旺盛。2004年,北京5家律师事务所联合推出了一种收费低廉的“会员制”法律服务,一年后,北京有30家律师事务所推出了“一元律师”会员制法律服务。
2006年,全市首批公益律师在西城区德胜街道的5个社区上岗,这些社区的居民率先享受到无偿或低价的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民事案件代理服务,弱势群体的民事案件代理费用可全部免除。2012年,全市所有社区、村庄都配备了律师,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律师提供的贴身法律服务。按照《北京市律师行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北京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将达到20人。
北京市公证行业
1956年,北京市公证处成立。改革开放后,北京办理的涉外公证逐渐多起来,仅1979年上半年,北京市公证处就办理了涉外公证1737件。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领域不断扩大,除了个人办理涉外公证,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涉外公证项目也逐渐增多。市公证处为中央和本市各有关单位办理了商标注册、营业证书、实验报告证书等项公证,为我国在域外承包工程、工程投标和对外贷款、中外合资、外贸活动等及时办理了公证手续,维护了我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合法利益。
1983年时,北京市公证处办理的涉外证件和具有涉外因素的公证文书,已经得到了72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机关与有关企业的普遍信任和承认。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市的公证处已增加到了20个,公证机关累计办理的各类公证达25万件。
1990年,公证员监督抽奖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熟悉公证。1995年,中国体育彩票开始在北京地区销售,开奖抽奖都有公证员在现场。也是这一年,公证体制改革大幕开启,市公证处、海淀区公证处、东城区公证处、西城区公证处、宣武区公证处、崇文区公证处、朝阳区公证处、丰台区公证处、石景山区公证处等9个公证处由国家行政机关改为事业单位,公证人员由国家行政编制改为事业编制。自此,公证处逐步变成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事业法人性质的法律服务机构。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公证开始出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2017年起,本市年满70岁的老人可以免费办遗嘱公证;2018年起,市民办理52个公证事项“最多跑一趟”;2019年,本市大幅下调社会普遍关切、反映较多的财产继承赠与和遗赠公证等公证服务收费标准……2023年,全市24家公证机构全面推行“周末不打烊”,只要有需要,节假日办理公证也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