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调解工作交流会召开

日期:2023-12-07 15:49    来源:北京市司法局

分享:
字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大会和全国调解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党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决策部署,近日,由天津市司法局主办、北京市司法局与河北省司法厅协办的京津冀调解工作交流会以视频形式召开。京津冀三地9名代表分别结合本地区、本领域的调解工作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

  三地司法行政机关、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乡镇(街道)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协会、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负责同志共计3000余人参加会议。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国强,天津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江杰,河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王金水参加会议并致辞。

  近年来,北京市司法局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津冀两地司法厅(局)定期开展调解业务研讨交流、加强调解机制衔接协作、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职能,积极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常态化服务疏解整治工作,大力发展行专调解组织专业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致力培育品牌调解室、推树一级调解员优质化服务社会治理、诉源治理大局,形成了通武廊和接壤乡镇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规范等一大批基层实践经验。深度合作、紧密衔接、分级联动、各具特色的京津冀调解工作协同机制不断健康、有序发展,为维护首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不断贡献着积极力量。

  下一步,北京调解工作将深入贯彻全国调解工作会议精神,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和“等不起”的责任感加强京津冀调解工作协同协作,不断健全巩固调解工作网络,打通三地法律服务与法治保障的“最后一公里”,着力调解好、努力化解好跨区域民间矛盾纠纷;不断致力提升调解工作质量,加强调解员队伍的共建共享,强化信息通报、情况反馈和调解流程的有效衔接;不断创新发展调解工作机制,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规范调解工作制度、创新网上调解机制,牢牢把握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责任基石。

  亮点回顾

  通州区司法局深入践行枫桥经验 助力通武廊平安稳定

  通武廊素有“小京津冀”之称,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地区,2017年三地司法局签订《通武廊司法行政合作框架协议》。通州区司法局将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纳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坚持人才强基、夯实工作基础,先后组织3场大型三地人民调解骨干培训;坚持直通并联、夯实载体平台,建立司法行政机关、毗邻乡镇司法所、镇村基层调解组织三地直通网络;坚持防在治前、打造合作平台,在界边镇域设立“一站式”解纷中心,初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提高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效率。

  平谷区司法局深化多元解纷机制改革 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依托政法职能下沉、探索实践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将政法职能作用主动融入“微网格”,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力量下沉到农村和社区,真正让矛盾纠纷“发现在源头、调处在一线、服务在基层”。深化一站解纷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村(居)、镇(街)、区共339个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实现全覆盖,采取“4+N”(即信访办、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法院派出法庭+接哨报到的行业主管部门)工作模式,累计调解化解、组织评议等方式解决接诉即办下交工单5784件,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纠纷全调处”。建立区级实体平台、全面融合专业力量,区级“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凝聚政法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法院 12368诉源治理需求响应中心、诉调对接中心、区级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为一体的集约化调解平台,2023年1至8月,三个中心共调处矛盾纠纷8359件,调处成功2974件。

  朝阳区黑庄户地区打造“枫桥式”一体化调解体系 绘就市域治理新“枫”景

  黑庄户地区是城市核心区连接副中心的重要廊道。地区工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建立320平方米的乡级“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打造地区调解品牌“温度+”调解室,并先后在村、社区、派出所、重点企业全部建成“一站式”矛调中心和“温度+”调解室,实现调解工作网络全覆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广泛吸纳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党员先锋、“五老人员”、楼门长、网格员和具有法律工作经历的退休人员等组成多元化调解队伍——“向日葵暖心队”,建设专业化调解员队伍,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2022年以来,共解答群众“七有五性”法律咨询5230件,乡人民调解案件428件,当事人856人;“温度+”调解室矛盾纠纷107件,调解251人次;信访积案调解46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