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咖”齐聚话“创新”!这场高端研讨会亮点纷呈

日期:2023-10-14 09:52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分享:
字号:        

  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在京召开。

国内外“大咖”齐聚话“创新”!这场高端研讨会亮点纷呈

  本届研讨会以“开放共享·合作创新”为主题,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怀柔和密云区政府等共同承办。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作主旨报告。

  来自德国、瑞士、西班牙等9个国家地区的知名专家代表,国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北京市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内约300人,共同深入交流国内外科学中心建设运行、设施开放共享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探讨利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突破的新模式新机制。

  一、研讨会话“创新”谈合作 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研讨会重点介绍和发布了2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出推动科技设施平台开放合作倡议,多场报告精彩呈现,效果显著。

  发布2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

  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针对传统建材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问题,受自然界中沙塔蠕虫构筑的巢穴启发,中国科学院理化所设计了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可利用沙漠沙、海沙、矿渣等固体颗粒在低温常压条件下制备,该项成果为在建筑领域中降低碳排放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科技创新与合作亟需在顶层设计、机制和模式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由白春礼院士牵头,10位院士、专家组织编写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一书,聚焦“健康”“绿色”“数字”“创新”领域,系统总结了现状、进展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重点发展方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向世界发出合作倡议书

  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发出推动科技设施平台开放合作的重要倡议,主要包括建设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平台,推动共同开展高水平科技项目研究,加强全球性问题研究合作,打造开放合作创新生态,支持国际创新人才交流培育5方面内容。

  这标志着各综合性科学中心未来将在更高层次、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设施平台开放共享,进一步促进全球创新主体深度融合,也体现了主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应对全人类共同挑战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参与度影响力持续扩大

  各区域创新力量齐聚怀柔,国内协同创新进一步增强。此次研讨会除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单位外,还邀请了西安、成渝、大连、兰州、武汉等区域的单位和代表参加,分享各自建设进展和开放合作的经验。

  20余场学术会议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其中,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聂常虹主持了主旨报告;研讨会设立了2个专业领域平行学术会议,推动交流更加深入。来自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按照公共平台建设类型和学科领域两方面共作20余个学术报告,充分展示交流了设施平台建设管理运行经验,以及在物质、空间、地球科学领域前沿等方面的成果,进一步发挥了研讨会在促进各国科学中心建设运行、开放共享、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纽带作用。

  二、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创“露出尖尖角”

  会议期间,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秀玲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及开放共享”为题作主旨报告。

国内外“大咖”齐聚话“创新”!这场高端研讨会亮点纷呈

  近年来,部、院、市、区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力统筹推进怀柔科学中心全面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阶段——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

  37个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布局,成为全国设施平台集聚程度最高、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国之重器”,已布局落地6个,其中——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已全面运行,面向全球开放预约;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正加快设备安装调试,计划2023年、2024年全面投入运行;

  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获批立项,计划2023年底开工建设。

  科教基础设施作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与教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平台,已布局17个,涵盖生命、信息与智能、空间、地球系统等领域。交叉研究平台作为聚焦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研究平台,已布局14个,其中5个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已全面进入科研运行状态。

  高端科技创新要素加快集聚

  已集聚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9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4所高校、3家新型研发机构和2家央企研发机构落地发展。

  推动科学设施平台开放共享

  推动设施平台开放运行机制创新,建立完善设施平台运行开放评价机制,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已率先开放共享。

  协同高效的科学创新生态加速构建

  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各科研院所、高校每年在怀举办科技交流活动40余场,影响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

  引领性原创成果实现突破

  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充分发挥设施平台载体优势,将建设过程转化为科研过程,已累计产出重要科研成果200余项,形成重大发明专利263项。

  “科学+城”城市形态更加完善

  科学与城市融合发展,以科学家为中心,统筹推进高品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保障,着力构建生态宜居、活力开放的城市风貌。交通、教育、医疗、住房、高品质国际化综合配套等全方位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杨秀玲介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抓住此次研讨会契机,全力推动怀柔科学中心开放共享。一是推动设施平台全面开放共享,鼓励支持设施平台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充分开放,开展协同创新。二是搭建科技交流广泛合作平台,支持相关领域国际联盟、学术大会、学术论坛交流、装置用户年会等会议落户,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三是支持和鼓励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国际科技组织等主体在怀柔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等。四是促进先行先试改革示范,在创新改革投融资、科研范式、成果转化、人才引培等方面推动一批新政策、新机制。

  前沿交流激荡创新回响,开放姿态谋篇共赢未来。下一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在更高层次、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设施平台开放共享,进一步促进全球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助力北京市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北京力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