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商业综合体和“七小”门店执法新模式 经开区推进6+4一体化综合监管场景实践

日期:2023-07-27 11:21    来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分享:
字号:        

  “这种检查方式对我而言很有帮助,这一年来,虽然街道来店里巡查的次数少了,但每次巡查的内容都非常详细,这对我们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位于林肯公园社区的“审美”造型负责人,在接受荣华街道“日常查”后,给予了“非常满意”的评价。

  检查时解读相关政策、监管规则及标准,普及行业规范,提示违规风险及法律责任,同时配发内容明确易懂的合规手册折页……一年多以来,在北京经开区商业综合体和“七小”门店监管中,此类情景已成为日常。

  这得益于经开区为进一步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立足区域营商环境主体实际需求,探索开展的“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所谓的“6+4”一体化综合监管是指实施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6项基本监管制度,同步制定了企业合规经营参考的“一册”、行业部门综合检查专用的“一单”、搭建了实现“一查”的系统平台及根据检查情况动态调整的“一评”机制4项基本的场景化措施。

  目前,经开区结合区域实际,选择“区域监管、协同监管”特点突出的商业综合体、“七小”门店作为试点场景,推动改革工作落地落实。

  研发商业综合体综合监管平台

  据介绍,两个场景分别根据特点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对风险情况进行超前识别、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实现风险监管。同时,设立四级信用评级,根据历次检查整改、征信、12345处理情况等指标确认商户所属等级,并按照日常检查情况进行调整,实现信用监管。结合风险级别和信用状况,监管部门将商业综合体、“七小”门店从高到低划分为四个等次,对于低风险高信用的商户按标准减少检查事项和频次进行分级分类监管。

  在科学减少检查“量”的同时,经开区也通过积极探索两个场景的协同监管,推动监管“质”的提升。商业综合体由场景部门协同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综合检查,“七小”门店则构建“区-街”大协同综合检查和“街-社”小协同日常检查模式。

  同时,科技监管也初具成效,经开区研究开发的商业综合体一体化综合监管系统平台和“七小”门店街道APP,可以汇总底层数据,并与经开区大数据平台打通,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根据分级分类编制的检查单,系统检查平台可以实现自动汇总检查结果,统一制发“整改清单”,提升“无处不在”的监管质效。最终的检查成果于每年年底进行汇总评价,并成为下一年度开展检查的评级基础。

  此外,经开区还着力推动共治监管,在商业综合体压实物业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实行管理单位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后向综合监管部门“吹哨报到”;在“七小”门店,鼓励社会公众通过街道“随手拍”、24小时响应热线等方式,积极参与共建共治。

  合规经营手册按照“全准细实”原则编制,创新“通用+专用”架构,将各业态普遍需遵守的事项,作为通用部分;结合各业态个性化监管特点,形成N个“专用”合规经营指南,主动帮助市场主体梳理各种法律条文,使逻辑更加清晰。

  这一监管方式推广到更多场景

  “我们于去年年底就对辖区900余家‘七小’门店开展全覆盖巡查工作,完成‘风险+信用’等级初评,今年以来,依据初评数据已对评定等级为A的门店完成1轮‘日常查’,对评定等级为B、C、D的门店完成2轮‘日常查’,调整了30家门店的‘风险+信用’等级,并对60余家门店进行‘开业查’。”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商业综合体,经开区选取华联亦庄购物中心及龙湖北京亦庄天街作为试点,对其开展实际检查,并根据检查中暴露出的相关问题,对综合检查单和合规经营手册进行进一步完善,持续优化任务分配。“近期,我们对区内商业综合体信息及评级结果进行再更新,更新后信息均已入库。”该负责人说。

  “除在商业综合体和‘七小’门店两大场景中实现‘6+4’一体化综合监管外,我们还着力将这一监管方式推广到更多场景中。”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经开区将主动对标学习全市相关场景业态的最新成果,动态更新完善六项基本制度的体系标准,不断丰富落地场景,为全市乃至全国综合监管改革积累“亦庄经验”,为提升行政执法水平,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亦庄智慧”。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