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仪医疗关节类产品集采后订单增长860%,产能提升30%-40%;爱思益普订单同比增长1.5倍;智飞绿竹疫苗新产品有望2023年上市……一季度,北京经开区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订单增长迅猛,研发突破不断。
产能升级迈大步
订单增长势头迅猛
走进科仪医疗生产一线,排布整齐的自动化CNC(数控机床)设备高效运转,6条产线同步推进,工作人员穿梭其中,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科仪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郭谦表示:“关节类产品作为公司当前最主要的订单来源,集采后增长了860%,目前车间处于饱和生产状态。”
订单的大幅增长,不是科仪医疗一家企业的个例,走访了经开区多家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企业,爱思益普董事长闫励也表示,公司订单量一直在快速增长,相比于2022年同期,增长了1.5倍。
订单增长带来了产能压力,各企业也在产能提升方面下足功夫。科仪医疗通过供应链系统高效运行、工艺技术持续优化,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及24小时不停机连续生产等方式,全力以赴保障订单供应。科仪医疗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公司整体产能提升30%-40%,目前单线日产量最多可达120件以上,平均每天就有100个销售订单从车间发往全国各地。”
爱思益普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及时高效高质完成客户任务,爱思益普投入大量资金引进更加自动化的设备,同时优化管理流程,健全内控体系和人才体系等,培养了一批有责任感、使命感,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队伍。
研发不断突破
产业捷报频传
如果说通过生产实现产品的商业化输出是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终极模式,创新则是药企的灵魂和活力所在。在全力以赴忙推广、赶订单的同时,经开区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上也是毫不松懈,一季度以来,新产品上市、进入临床、报审等捷报频传。
据了解,智飞绿竹当前进展最快的项目是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已经申请生产注册并获得受理,有望2023年上市;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结合疫苗是智飞绿竹创新研发的国际首个可同时预防福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感染的结合疫苗,目前也已进展到临床Ⅲ期阶段。此外,智飞绿竹还有近20个项目正在同步开展中。
长木谷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的人工智能辅助骨科治疗类手术计划软件目前已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有望今年拿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上市;骨科手术机器人ROPA已进展到临床阶段,最快年底也将获批上市。”
金橡医学近期联合多所著名医院在Molecular Cancer (IF=41.444)上发表了全球首个尿路上皮癌尿液早筛与疗效监控模型——utLIFE-UC,目前在尿路上皮癌的早诊早筛领域,该文章的影响因子分值最高。此外还有泰德制药多款新产品获批上市;立康生命全国首个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获批临床;加科思GUE抑制剂JAB-24114在中国获批IND……经开区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活力正盛,后备力量充足。
政府帮扶力度大
纾难解困助发展
“企业的平稳向好发展,离不开经开区的大力帮扶。”经开区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由于严格的进出口条件限制,宽腾医疗在产品出口上受到很大影响,“好在经开区从运输到报关等各方面进行积极协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了出口任务,降低了疫情损失。”
除了帮助企业降低疫情影响,快速步入发展“快车道”,一直以来,经开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从方方面面对企业进行服务与支持,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内重要的研发型企业,智飞绿竹执行董事杜琳说:“近两年,公司在研发及生产方面都受到了经开区诸多政策的支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奖励、产值增长奖励、研发投入增长奖励等,累计获得支持资金超1000万元,为公司减轻了资金压力,可以沉下心专注在研发上。”
前不久,莱盟健康在经开区乔迁新的研发中心。莱盟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产品研发陆续进入‘收获期’以及全球化布局的拓展,莱盟健康对场地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提出需求后,经开区积极帮助我们协调沟通,为我们提供了全流程的贴心服务,更加坚定了我们驻足经开区长期发展的信心。”
此外,经开区还发布了打造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2”产业政策,为区内12家企业兑现“创新成长计划”和“创新伙伴计划”专项奖励资金112.3万元,向企业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超1200万元。此外,“产业金融十二条”进入兑现需求申报阶段,2022年度创新药品研发奖励开始申报……通过打好惠企政策“组合拳”,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生态环境,助推经济形势稳步向好,吹响了加快发展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