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政府正式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由部分重点功能区管理机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行使一批市级行政权力等事项的决定》(以下简称《行权决定》),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质量发展。作为北京市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七个组团”之一,北京经开区再次承接80项市级赋权,这也是经开区第三次承接市级赋权。
此前市级赋权事项效果如何?这次赋权又有哪些特点?如何确保市级赋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融媒体中心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贾若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晓白,专家认为,更多自主的行政权力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北京经开区行政审批服务效率,有利于更好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市级赋权为契机
探索更大力度改革创新
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自2020年以来,北京经开区先后三次承接市级赋权,目前已拥有352项市级管理权限。对此,贾若祥表示,北京经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任,行政权力的下放可以大幅度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放管服’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权力下放以后,以往很多需要北京市级部门协调的工作,在经开区内就可以解决,办事流程得以简化,办事效率得以提升。”正如贾若祥所言,近年来,经开区以市级赋权为契机,大力推进改革,打造高标准国际化营商环境。
2022年9月,七鲜超市龙湖天街店获得了全国首张覆盖面最广的综合许可证,像这样的综合许可证,申报材料从曾经的54份减少到21份,申请表单从4份减少到1份,办理时间从17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一张执照管准入、一张证件管准营,一个人、一次办……经开区营商环境迎来“1时代”。据了解,此前两次赋权后,经开区已有效减少政府部门间协调程序,简化中间环节,在压减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限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马晓白曾对北京地区的营商环境做过深入研究,她直言,经开区“放管服”改革成果有目共睹,营商环境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力度、广度、深度均位居全市前列。“本次权力下放进一步扩大审批领域,缩短相关手续办理时间,改善办事主体的办事体验。”马晓白表示,经开区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获得更多、更大的自主管理权将有利于更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首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排头兵。
赋权聚焦自贸区住建领域涉及广泛
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和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开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高效的营商环境,本次80项市级权限实施范围都在自贸区范围内。对此,贾若祥认为,自贸区内权力的承接对促进“两区”建设,进一步激发“两区”内生活力,提高“两区”集聚高端要素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两区”建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两区”建设以来,经开区紧抓政策机遇,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出台了一批广受企业好评的高含金量政策,打造出“制度型”开放的亦庄样板,形成了“放管服”改革的“亦庄模式”,为首都开放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两位专家均表示,此次赋权后,一方面将助力“自贸区内自贸区办”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助推投资贸易更加便利化、自由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经开区能够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出更多改革领域的“亦庄模式”。
此次经开区承接的80项市级赋权中,有78项涉及住建领域。赋权后,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发,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变更、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核准,公共绿地设计方案审查等事项将实现“自贸区内自贸区办”。对此,马晓白表示,一方面表明市政府在政策层面对于住建领域的发展给予了更大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政策阶段性推进的一个必然过程。“每一次的赋权内容都各有侧重,体现出政策的协调性、侧重性、连续性。”
“围绕住建领域的放权是瞄准了‘两区’建设的关键环节。”贾若祥认为,此次赋权比较多地涉及住建领域具有一定针对性,有利于更好解决经济发展中企业扩能扩产和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住建领域是经济发展中绕不开的一个环节,以往这些工作都要市级政府去协调,现在有针对性地将权力下放,可以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审批监管同步下放
确保赋权接得住管得好
与最初的权力下放相比,如今在赋权中更加注重“权力链”的完整性,承接主体既承接审批权,又承接监管权。此前,承接主体更多承担了审批和许可的工作,过程监督、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监管职权仍由市级相关部门承担。“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也对作为承接主体的经开区管委会提出了更高要求。
“营商环境对企业而言,就相当于树林中的气候,营商环境好,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才能发育得好、发育得快,市场主体的活力就会更强,从而也能构造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贾若祥认为,权责一致、审批监管相结合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更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此次赋权将权力与责任同步下放,要求经开区加快推进权力对应监管机制的改革,确保市级赋权接得住、管得好。马晓白认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作为支撑,审批权的放开会带来新的问题。审批权和监管权同步下放将有利于提升监管效率,更好实现“管得住”和“放得开”相结合。“虽然这给承接主体带来了更大的监管负担,但是有关部门可以研究职权交接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确保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性。”马晓白建议说。
瞄准发展之要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30年来,北京经开区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交出了一份社会认可、百姓满意的成绩单。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的经开区应该如何发力?两位专家均将落脚点放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
马晓白表示,一直以来,经开区以“营商环境口碑好”“企业办事少跑路”为目标,营造出令人称赞的营商环境。在承接新的一批赋权后,经开区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任务,继续提升政务综合办理、跨省通办等事项的便利度,真正做到为企为民办实事,扎实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深走实,让老百姓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亦庄力量。
“北京经开区是一个典型的产业功能区,将来还要下大力气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贾若祥建议说,经开区要以“三新一高”为原则,结合发展实际,围绕区内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提供持续性、定制化的服务,推动经开区内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国家重点战略中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自主可控方面,要通过进一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亦庄经验”。在高精尖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扩大开放等方面更要有立足北京、放眼全国、影响世界的决心魄力,完成新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