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首都创新生态建设 看北京位列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前列中的亦庄力量

日期:2022-12-26 17:10    来源: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分享:
字号:        

  近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集团共同发布2022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在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北京位列全球第三名,并在创新生态指标上实现了显著提升。作为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一区”,北京经开区发挥产业虹吸作用,进行梯队企业培育,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助力首都创新生态的营造。

  完善配套服务

  形成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市级重点工程年终冲刺,北方华创N7项目预计本月完成结构封顶;建设全球研发中心,瓦里安医疗加大投资力度;打造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百亿企业”,SMC完成中国业务重组……是什么吸引各产业领域的企业在经开区投资兴业?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和虹吸作用或许是个答案。

  从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发展来看,经开区率先构建“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以解决中小微生物医药企业在技术信息咨询、开发、试验、推广以及产品研制、设计、检测方面的服务需求。作为概念验证平台,CTC可以帮科研人员实现从“想法”到产品落地的转变,而众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等布局,也为初创企业降低了研发成本。截至目前,经开区已聚集起35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不仅有阿斯利康、GE医疗、悦康药业等龙头企业,还培育出近20家已上市的潜在龙头企业,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等领域近乎完整的产业链。

  随着产业生态的形成,围绕国家战略需要,经开区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数据显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对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九成。其中,经开区已拥有高端汽车、生物医药、产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健全梯队培育

  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超600家

  从早年的“冷门被拒”,到如今频获资本市场青睐,仅2022年以来便已完成3轮数千万元至近亿元不等的融资,博清科技用了近6年的时间,成长为一家“小巨人”企业,研发落地国际首创的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在这个过程中,经开区不仅在企业创立初期递上投资扶持的橄榄枝,也在其攻坚克难的每一阶段予以支持。

  像这样的创新创业故事在经开区时刻发生着,2022年和博清科技同一批次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还有47家企业。无论是产业生态完善的配套服务,还是研发投入增长奖励等政策倾斜,或是“管家式”服务的及时周到,经开区为更好地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搭建起涵盖“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等的创新企业梯队,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经开区已孵化引育出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2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9家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经开区企业创新生态丛林的构建,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着成长壮大所需要的阳光、水分和土壤。

  加速成果转化

  2022年已落地152项“三城”项目

  “各位乘客请坐稳扶好!”随着声音的响起,自动驾驶巴士之旅开始了。2022年11月,全市首条自动驾驶小巴线路落地经开区,而轻舟智航正是这辆自动驾驶巴士的研发企业,也是“三城”项目重点引入的企业之一。“今年2月,公司迁入北京经开区,以此为契机,也加速了我们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进程,成为全市首家被允许开展智能网联客运巴士示范应用的企业,率先进入示范应用阶段。”轻舟智航政府事务负责人张晓超说。其快速发展也成为经开区承接“三城”重大科技项目的一个缩影。

  同时,为了让入驻企业更好地发展,经开区还引进了金融、成果孵化转化等服务机构。其中,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GHIC)亦庄分中心便是推动“三城一区”成果转化的又一创新动力平台,可提供医疗器械产业孵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已助力奥达智声、普译生物等多家企业落户经开区。

  “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为目标,以产业需求为牵引,紧抓企业、机构和高校等创新源头,做好承载,优化生态,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2022年1月至11月,经开区累计承接落地“三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152个,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