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龙三号首飞成功可“一周一发”高频发射 亦庄力量填补运载火箭海上热发射空白

日期:2022-12-12 16:58    来源: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分享:
字号:        

  一箭14星,捷龙三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成功!12月9日14时35分,在黄海海域海上发射平台,一架白色火箭冲向云霄,这是北京经开区企业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火箭公司)参与研制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14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创下我国商业火箭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在搭载该火箭升空的14颗卫星中,有2颗来自北京经开区企业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零重力实验室)。

  星箭齐飞,北京经开区企业联手奔赴太空,彰显星箭网络产业集聚效应。

  一箭14星 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一箭14星,捷龙三号的成功首飞,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实现了海上冷发射到海上热发射的跨越,在中国商业航天历程中极具意义。”中国火箭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该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一院)抓总研制,中国火箭公司投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发射的。

  此次发射任务,至少有3项国产黑科技:一是该火箭是中国在长征十一号火箭的基础上打造的新型火箭,兼顾商业化、技术经济一体化,要求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发射更多的低轨卫星,这一次实现了一箭14星。二是此次发射,前所未有地采用热发射。一般来讲,火箭都是陆上发射的,但是捷龙三号使用海上发射,这就填补了海上发射这一空白。而火箭的发射又有冷发射和热发射两种,冷发射是指火箭先被弹射到空中,然后再点火发射,这是为了尽量保护好发射平台,不过就会约束火箭的载荷水平。热发射则是直接点火,能够保证载荷。之前的火箭发射一般都是陆地热、冷发射,海上则是冷发射——而这一次捷龙三号就是海上热发射,同时还通过框式导向海上热发射方案,克服了稳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创新性成就。三是捷龙三号实现了技术的集成和操作便利化。以往发射火箭需要相对复杂的测发设备,操作流程较为复杂。而捷龙三号走的是简约风格,控制火箭发射的仅仅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只要工作人员按照发射指令点击鼠标,火箭就这样一飞冲天了。

  该负责人表示:“捷龙三号单发火箭从星箭对接到发射不超过一周,可实现一周一发的高频次发射。”

  双星入轨 卫星研制能力持续增强

  随着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再次点亮了北京经开区的卫星产业发展图谱。

  在此次发射的14颗卫星中,金紫荆一号05星/APSCO-1、金紫荆一号06星/江西师大一号——这两颗卫星由零重力实验室和香港航天科技集团联合研制。作为北京经开区首批卫星企业之一,零重力实验室于2018年提出我国首个全自主、高时间分辨率的“灵鹊星座”,构建起高频、多源、智能化时空数据服务体系,并多次和区内火箭企业合作,此前已完成9颗卫星的在轨交付,还有多颗卫星具备出厂条件。

  “在继承以往成熟设计的基础上,这两颗卫星进一步提升了可靠性。”零重力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说。金紫荆一号05/06星的单星重量约15kg,由平台和光学遥感载荷两部分组成;有效载荷为3.75m分辨率可见光遥感相机,幅宽12×12km。“接下来,这两颗卫星将成为香港航天科技集团‘金紫荆星座’的光学遥感任务星。”该负责人说。入轨后,它们将利用可见光遥感有效载荷对重点区域执行拍摄任务,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为农作物灾情监测、环境监测等行业,提供全方位的遥感图像服务。

  星箭齐飞 火箭街区全产业链发展

  中国火箭公司的捷龙三号海上首发,零重空间新添两颗入轨卫星,经开区星箭网络产业领域的企业研发与合作再结硕果,“火箭街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出台北京市首个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推动星箭网络全产业链发展,“火箭街区”已成为招引商业航天人才和资本的旗帜。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集聚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占全国70%以上,初步形成了上下游企业协作、有影响力的产业生态。

  “为进一步服务好经开区星箭网络产业领域的企业,全面掌握相关企业重点项目情况,我们公开征集了‘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卫星互联网企业重点研发、开工、在建项目情况。”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经开区将按照北京市“南箭北星”的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载火箭研发创新中心、国内知名的卫星网络产业集群、卫星网络及北斗产业服务平台和融合应用示范基地,持续释放星箭网络全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