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居住人口多,因为城市功能不完善,一度被称为“睡城”。
2018年以来,在连续两轮回天行动计划推动下,在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下,回天地区实现了全方位的优化提升,逐渐还给居民一个“出行便捷、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温暖舒心”的活力新回天,这一地区也跃升成为首都发展潜力大、内生动力足、创新活力强的宜居宜业新城区。
通过五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回天地区老百姓获得感显著增强,近九成受访居民给回天地区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升点赞,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从40.6%提升到87.3%,构建共建共享美好幸福新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增强。
一、补短板强弱项 初步建成宜居活力新城
五年来,回天地区治理市区街三级统筹联动、强化创新,从需求端出发,直面民生痛点,将居民最关心、需求最紧迫的学位、床位、车位等问题转化为170余个重大项目,通过统筹谋划、滚动实施,不断补齐回天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品质、城市活力。
回天有路:实现“高效通达、快乐出行”
回天地区两轮行动计划共计实施交通类项目51个,市政道路高峰时段拥堵指数同比下降8.6%,区域绿色出行比例提高20%,给回天居民带来了通畅、快捷、舒心的出行体验。
建成黄平西侧路、林萃路、北苑路北延等重点项目,实施北清路、安立路快速化改造,初步建成“一纵一横”“五通五畅”的主干路网骨骼脉络。
打通龙域环路等断头路,投用陈营东路等次支路网,不断畅通道路毛细血管,形成内捷外畅、互联互通的路网体系。
加快17号线等大容量快速化轨道建设,改造提升3处站点,5处站点退出全市十大拥堵站点名单。
天通苑北交通枢纽正式运行,新增公交线路近百条,基本实现有路就通公交车。
开通全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建成投用42公里绿道。
回天有教:实现“有学上、上名校”
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目标,持续扩大基础教育供给和优化空间布局,确保各学段孩子“有学上”。两轮行动计划针对区域学位缺口共实施教育类项目40个,将新增学位约2.8万个,目前23所幼儿园及学校已建成。
增加普惠制幼儿园42家,普惠率提高到90%,保教费从三千元左右降至千元以下。
实现回天孩子家门口“上名校”,新建学校坚持集团化办学,先后引入清华附小、人大附中等名校名师,并与西城、海淀等市属优质学校进行“手拉手”结对共建。
回天有医:实现“有医看、有老养”
加快完善三级医疗体系,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两轮行动计划共计实施医疗类项目11个,可新增床位2000张,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处。
建成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等5个项目,增加床位1000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处。
正在实施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等项目。
加快建设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两轮行动计划共计投用8处养老设施,增加近400张养老床位,建成21个养老驿站,提供80多项养老服务和老年文体活动,惠及辖区数万名老人。
引进专业机构创新“养生养老”“智慧养老”等养老模式,为老年人幸福生活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回天有乐:实现“文体并进、精神富足”
完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两轮行动计划共计实施文体类项目7个。
建成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等2处区域级文化设施,天通苑南等4个街镇级文化中心,改造投用48个社区(村)文化室。
引进专业运营团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得这些家门口的文化空间,成为回天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
建成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北区、天通苑体育馆并实现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部场馆,精准织补100余套健身路径及运动场地,建成东小口森林公园5公里健走步道,组织开展回超联赛等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
回天有网:实现“血管通畅、安全保障”
加快水、电、气、热等管网改造。两轮行动计划共计实施市政基础设施类项目24个,疏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推动更多居民小区接入大市政网络。
64个小区及单位完成自备井置换及供水管网改造,12万居民喝上市政水。实施雨污分流,启动积水点治理,新建京藏高速公路东辅路雨水干线约2公里,铺设污水管网29公里,再生水管网9.8公里,投用TBD再生水厂,开展天通河和东小口沟下游治理,完成七燕干渠等3条河道疏浚治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易积水点动态清零,供水、排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配网设施改造增容工程,电网接入负荷能力增强25%,开展社区公共空间线路改造工程,使得更多居民可以自由用电、安全用电。
回天有绿:实现“多点开花、出门见绿”
两轮行动计划共计实施园林绿化类项目15个,回天地区绿色空间持续扩大,绿地与居民生活、办公、休闲空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亲民,公园化城市街区初见雏形。
建成投用京都儿童医院南公园、天通艺园、贺新公园、回龙观街区公园等10项,公园绿地增加到629公顷,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奥北森林公园一期主体完工,预计10月下旬开园,二期开工建设,项目将全面打造首都中轴线北延长线的生态枢纽,是回天地区的“中央公园”。建成后,将惠及周边十余万居民,有效缓解区域休闲健身公共空间稀缺问题。
回天有序:实现“干净整洁、舒心宜居”
统筹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城市更新、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坚持依法治理,强化公平正义,推动辖区环境面貌实现显著改观。
回天地区累计拆除违法建设360万平米,清理腾退回龙观建材城、肯特家具城、白坊市场等区域性市场及物流中心25个,实施“五微”提升工程340余项。
完成东小口镇4个村、5000余名农民的回迁安置,创建79个基本无违建社区和27条样板示范街区,区域整体环境面貌、空间秩序得到显著提升。
创新利用疏解腾退闲置空间、成功推动龙华园锅炉房改造项目试点投用,建成乒乓球室、瑜伽室等居民综合文体生活空间,填补了居民的便民服务设施短板。
投用天通中苑10个地下停车场,创新绿地与停车垂直兼容、分层供地模式,通过施划路侧停车位、利用人防工程等多种方式共计增加停车位8000余个,初步实现停车有序。
市民热线诉求满意率、解决率显著提升,秩序类诉求同比减少九成,刑事、治安和秩序类警情同比分别下降66%、56%和76%,市民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9%以上,稳居全市前列。
回天有购:实现“多层布局、活力释放”
加快布局“区域商圈+社区商圈+特色消费”相结合的消费体系,让回天居民尽享惬意生活。
提升一体化乐活消费体验,改造提升龙域、龙德和龙泽三大商圈,布局新型消费业态,打造美食、创意、潮玩、亲子、休闲等多重消费体验的商业街区。
在首开智荟街、龙域西区商业街等主力街区,开展龙德广场辣街、深夜食堂、美食夜市等夜消费品牌活动,打造“夜京城”北部生活圈。
提升百姓家门口的消费体验,动态织补便民网点140余家,推动便民服务的连锁化和品牌化,连锁化率达到53%,与中心城区水平相当,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实现全覆盖。
探索文化消费业态,在商圈内引入樊登、桃李等108家实体书店,万人拥有书店数量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回天有业:实现“双创进社、双城联动”
提升社区创新创业功能,初步建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建设双创社区和双创孵化器,累计建成腾讯众创、龙域中心、科教中心等双创载体24家,增加双创空间近60万平米。
设立“三大母基金”,精准投资回天成长型项目团队45家(51家次),累计投资5.84亿元,成功培育智行者、小鸟科技等一批潜力企业。
“回+”双创社区获评全国首个双创社区。
强化回天地区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的联动发展,积极承接引进高端产业业态。
基本完成“北四村”拆迁腾退,为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小米智慧工厂、华辉安健生产基地等10余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投产小牛电动、交大思诺等高精尖企业。
有偿收回天通中苑2300余套未售房产,改为人才公租房,精准对接“两谷一园”员工住房需求,保障人才就近就业。
二、共建共治共享 “回天有我”建设幸福之城
回天地区是北京大型社区治理的试验田。在两轮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回天地区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拓展,探索了“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科技赋能”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治理参与度,让曾经的“睡城”变为充满活力的幸福家园。
“回天有我”成为全市基层治理的特色品牌,回天地区治理经验被民政部评选为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党建引领是“指挥部”
打造治理主心骨
持续加强回天地区党建联席会建设,做实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累计召开各级协调会超3000次,协商解决各类问题超5800件。推进党建引领的“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体系试点建设,不断推进协商议事成果落实转化,努力形成协商有效、议事有果的浓厚氛围。党建引领健全基层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基层应急反应速度,妥善应对局部新冠肺炎疫情,霍家营等16个社区(村)完成全市首批无疫社区(村)创建。
围绕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深化市区部门单位主动报到服务机制,35家市级部门、70余家区级单位赴回天地区报到服务超3500次,超1.7万人次,全力协调保障重点任务项目实施。市、区超千名党员干部下沉投身基层一线抗击疫情,协助开展疫情数据排查派单、卡口值守、核酸检测等事项,筑牢社区安全防疫工作。
街镇党委牵头,细化“三个清单、四个双向”机制,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精细精准服务群众。深入开展“党员在身边”等社会服务主题志愿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党员形象,参与干部群众超18万人次。
多元主体是“生力军”
聚合治理新活力
推广“书记是最好的12345”等经验做法,提升“接诉即办”工作质量,累计办理12345诉求超24万件,回龙观、史各庄、龙泽园3个“治理类街镇”全部退出市级督导,实现了回天地区“治理类”清零摘帽。
最大程度动员企业、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各类主体参与,满足居民多元化社会服务需求。开好社区两网“直通车”,办理网民诉求近5000件,举办政民会客厅议事会。创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立专项基金,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总数超过1900家,推动社会组织精细化、定制化服务居民需求。
社区居民是“主力军”
激活治理内生力
增强居民家园共治意识,使其成为社会治理主力军。搭建社区协商议事厅、网络议事等居民议事平台,累计建成社区协商议事厅示范点12个,创建楼门院治理示范点35个。组织开展求计问策、城事设计大赛、居民微提案等活动,推动形成化解社区问题的“建议潮”。
持续推广“五方共建”机制,创新霍营街道的“霍营管家”、天南街道的“潘东工作法”以及天北街道的“立体四合院”等基层治理品牌,发挥党员“带头人”作用,解决好居民“烦心事”。
倡导居民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超4500场,参与人员近20万人次,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活力。狠抓两件“关键小事”,134个小区物业“三率”各项指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创建4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
科技赋能是“冷兵器”
彰显治理新动力
建设“城市大脑”,厘清回天地区人、地、产、事、物,夯实物联网络和数字底座,打通市、区、街镇三级数据通道,形成“数说回天”“幸福回天”“宜居回天”“活力回天”四大板块,上线运行七有五性、接诉即办、交通疏堵、人口管理、垃圾分类等九大应用场景,以大数据管理推动城市规划建设,解决城市治理难题,提升便民智能服务。
加快建设社区数智化治理应用平台,创新“天北家圆”智能社区服务卡、回龙观街道“合创家”小程序、霍家营社区服务平台等多元化治理工具,提升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协商议事效率。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社区治理中,通过智能门磁、电子哨兵等,助力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精准高效。
回天地区提升发展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未来,市发展改革委还将继续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要求,深入推进回天行动计划实施,让群众有获得感,每年都看到新变化,加快建成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