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五年丨功能引领 激发活力动能 城南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日期:2022-06-16 09:48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分享:
字号: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总体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引导重大项目和优质资源要素优先在城南精准布局,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城南地区发展短板不断补齐、发展格局逐步清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

  城南地区,正在崛起!

  今天的“我们这五年”,让我们一起巡礼,重温城南“生长”这五年。

  功能引领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城南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457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956亿元,增长52%,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5570亿元增长到9063亿元,增长63%,产业结构从一般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全面转变。

  (一)融入新发展格局 聚焦打造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区

  北京城南牢牢把握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这一定位,建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启北京航空“双枢纽”时代,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临空经济区,集成注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贸区和综保区创新政策,大力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消费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打造国家对外开放新窗口。

  开放发展迈出新步伐,设立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累计对接以日企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机构项目460家,设立20亿元中日产业基金,建成全国首个氢能交流中心、全球最大加氢站,着力打造国际交流合作新载体。

海珀尔加氢站

海珀尔加氢站

  瞄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战略任务,经开区推动集成电路、国家信创基地等专项实现新突破,信创园已聚集100余家“四梁八柱”信创企业,4个国家级平台试运行,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助力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五年实现跨越两个千亿台阶。

  (二)强化龙头项目带动 产业集群化优势凸显

  推动功能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深耕细作重点领域和细分行业,着力打造千亿级和百级亿产业集群。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城南地区涌现出了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了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由企业简单聚集不断向集群创新、转型跨越转变。

  以经开区为例,高端汽车是经开区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布局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燃料电池产业,已形成以奔驰、北汽新能源等为龙头,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创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以百度阿波罗公园自动驾驶基地、小马智行等智能网联翘楚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成为经开区乃至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三)注重强链补链 构建优质产业生态圈

  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打造“药物研发—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全产业链的医药创新体系,园区聚集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12个国家级院所,科兴中维、热景生物等159个高精尖项目,经过多年夯基垒台,2021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提前跻身千亿级产业集群。

以岭药业

以岭药业

  “三环里新城看丽泽”,围绕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丽泽金融商务区释放了190万平方米发展空间,吸引了银河证券、长城资产等众多明星企业入驻,举办首届数字金融论坛,随着国际金融城、城市航站楼等重大项目实施,丽泽金融商务区正成为本市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京东方、集创北方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为牵引,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赋能,聚集起了众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2021年产值突破千亿,在京经济贡献比重进一步提升。2022年以来,经开区全力服务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稳产达产,推动开展闭环生产、实现关键环节核心岗位不停摆,通过一揽子政策,投入2.1亿元资金助企纾困,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保通保障货运物流,充分发挥了全市制造业压舱石作用。

  (四)“一核两翼”的腹地功能持续彰显

  五年来,城南地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雄城际铁路全线通车,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北京丰台站即将启用,市郊铁路副中心线西延开通运营,京雄商高铁、城际铁路联络线二期等加快建设。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会同河北省共同申报自贸区、共建临空经济区管理机制和利益机制,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桥头堡”;经开区与河北共建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兴区会同本市相关区、津冀相关地市联合申报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房山区连续举办京津冀石墨烯大会,城南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全面提升。

  把握机遇 加快打造投资消费热土

  (一)释放资源优势 城南正在成为投资热点区域

  产业发展空间优势逐步释放,经开区已由60平方公里扩大到225平方公里,丽泽金融商务区还有约280万平方米产业承载空间,大兴生物医药基地、良乡大学城扩区工作加紧落地,南苑—大红门地区疏解腾退后释放了宝贵发展空间。

  重大项目不断向城南倾斜,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投资项目多、投资量增大,二是产业项目明显增多,第一阶段行动计划(2010—2012年)平均每年完成投资8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占比63%、产业占比15%,第四阶段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平均每年投资1000亿元,产业投资占比超过50%,基础设施投资占比16%。

  从投资结构上可以看出,城南地区由打基础、补短板阶段,全面转向筑高地、上水平、产业加快落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到城南的比重由30%增加到36%。未来,城南发展后劲强劲,2022年保持投资力度不减,推动重点项目超过200项,预计完成投资1070亿元。随着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消费枢纽等重大功能性项目落地,还将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二)打造城市活力中心 城南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城南消费亮点频现,房山区龙湖天街、熙悦天街、丽泽天街等一批区域性地标级商业中心建成投用,首创奥特莱斯、花乡奥特莱斯等一批热点商圈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半径,首店、网红打卡地不断推出,城南地区逐步成为城市消费热点地区。

首创奥特莱斯

首创奥特莱斯

  目前,城南地区正在打造“亦城之心”、大兴市场路、轨道微中心等不同规模、多种形态的城市活力中心,织补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未来,将通过深入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提供更多有品质、聚人气、多元化的城市活力空间。

  改革创新 激发不竭发展动力

  城南地区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创新努力破解机制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在“两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产业用地改革、集体土地入市等重点领域,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不断释放发展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为全国全市土地制度改革贡献了“城南方案”

  大兴区紧抓国家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试点机遇,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破冰入市,累计成交土地22宗,率先构建了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入市制度,开创了乡镇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的新模式,探索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的创新路径,为土地管理法修订提供了典型样本。经开区土地集约利用输出“亦庄模式”,系统性重构土地管理政策,推行土地弹性出让、试点代建厂房,实行分区域土地一级开发成本统筹平衡,出台全市首个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政策,制定《亦庄新城产业用地规划建设指标使用管理办法》,深化产业用地标准化改革经验在全市自贸区推广。

  (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部分领域领跑全市

  经开区发挥“两区”建设政策优势,持续优化工作流程,压缩办理环节、精简办事材料、缩短办理时限,提高行政效率,“一业一证”、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跨省通办等改革领跑全市,打造“拿地即开工”审批新模式,为项目落地按下“加速键”。大兴区用好市级赋权,实现“临空经济区的事,临空经济区办”,实施“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综合服务”改革,打造更加高效的审批机制;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成立全市首家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接诉即办综合排名稳居全市前列。丰台区、房山区积极推进智慧政务,丰台区启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试点,房山区推行智慧政务“5G+远程帮办+应用场景”服务模式,实现了“一窗办理”“不见面审批”。

经济技术开发区BDA环岛

经济技术开发区BDA环岛

  (三)乘着“两区”建设的东风 加速开放发展进程

  经开区系统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形成全市首创、全国领先的改革创新实践案例12项,其中全市复制推广案例4项;特色化、精准化推动政策创新,落地实施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国际消费城市、商圈高水平发展等8项政策。大兴区出台全市首个支持“两区”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入库项目稳居全市前列,全国唯一“双自贸区”正式挂牌,推动自贸区创新中心、临空发展服务中心建成开园。丰台区出台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优惠、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首批全市试点等一批含金量高的“两区”政策,形成“构建科技创新智慧服务大生态”“构建‘金融+’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圈”等“两区”首创成果。

  未来,城南地区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四个中心”功能和“四个服务”水平,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五子”重点领域持续发力,释放更多发展空间,聚集更多优质资源要素,承载更多首都功能,在减量发展刚性约束下,努力成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