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见火不慌、抬手就灭”全市5万余人成为“准消防员”
“灭早灭小”对于火灾扑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北京消防部门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社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不会报警、报警晚,甚至不会使用灭火器,延误了火灾最佳扑救时间。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防火安全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一警六员”基层一线人员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并固化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截至目前,通过开展灭火器“灭真火”、消火栓“出真水”实操实训,全市累计已培训考核5万余人,培养了一大批“见火不慌、抬手就灭”的“准消防员”。
问题:不能正确报警、使用灭火器
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社区和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广泛开展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在控制初起火灾、遏制火势蔓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消防部门对部分突出火灾调查分析时发现,还存在一些社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不会报警、报警晚的问题。比如:2020年3月,朝阳区黑庄户乡双树北村的库房火灾,从起火到报警前后间隔16分钟;2019年11月,通州区北京吉力妇幼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火灾,负责人跑到消防队报警,延误了最佳的扑救时间。
另外,还仍存在一些社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不会使用灭火器的问题,如2012年6月,大兴区黄村镇清城商务楼火灾,起火单位负责人在发现着火时,竟将灭火器直接扔进起火处,因为未能正确使用灭火器处置小火造成火势蔓延成灾。
应对:让“一警六员”灭真火、出真水
针对一些社会单位一线人员不能正确报警、使用灭火器的问题,北京市防火安全委员会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人群“消防口诀滚瓜烂熟、关键时刻动手抓瞎”问题,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以“一警六员”为对象、以灭火器“灭真火”、消火栓“出真水”为内容的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
“一警六员”是对社会单位有一定消防安全法定职责的人员和热心消防公益事业的人士,便于记忆和传播而起的概括性名称。具体是指:社区公安民警和中央在京单位执勤武警,街道乡镇政府、村(居)委会基层工作人员,安全生产巡查员,物业服务企业职员,保安员,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餐饮、娱乐等火灾高风险场所职员,微型消防站、义务消防队和社会志愿力量等多种形式消防队员。
目标:实现“三个受益”
“一警六员”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从火灾处置黄金十分钟的重要性、社会单位初期控火存在问题的突出性、赋有消防法定职责人员的关键性入手,旨在通过“实操实训、逐人过关”的方式,培养一大批“见火不慌、抬手就灭”的“准消防员”。
通过对“一警六员”开展实操实训,可以实现“三个受益”。对培训对象个人而言,可以掌握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实现“遇火不慌、抬手就灭”,以一己之力保护一个家庭;对社会单位而言,可以测试单位投入大量资金配备的固定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的完好情况,确保发生火情时能发挥作用;对各级政府而言,通过遍布全市的“准消防员”,对单位、社区乃至全市消防安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成效:培训考核5万余名“准消防员”
11月13日下午,通州区北关环遂客户服务中心地上停车场,一场“特殊”的消防技能大比武正在紧张进行。说“特殊”,是因为赛场上参加“原地着战斗服、灭火器灭真火、消火栓出真水”三个科目竞赛角逐的主角们,并不是专业的消防队员,而是来自北投集团下属的城市绿心、北投商业、北投文旅等9家公司的100余名干部职工。10月份以来,类似这样的实操考核、技能比武在北京各区屡见不鲜。
为确保实操实训工作取得真正实效,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组织全市300余名消防监督人员,深入街镇社区、社会单位对相关人员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培训,并严格标准组织受训对象逐人开展“灭真火、出真水”实操考核。工作中优先对赋有法定消防责任和消防工作职责的一线人员开展培训,使之成为单位掌握消防基本技能的骨干,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同时注重在一旦发生火灾影响特别重大的火灾高风险场所、历史上发生过火灾的单位优先开展。经过近两个月的工作,目前已初见规模、初现成效。
作为一项“小投入、大产出”、“短时间、永受益”的“小事情、大事件”,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已将“一警六员”实操实训作为常态化工作机制,落实了“四个纳入”:一是纳入日常防火监督检查基本内容;二是纳入消防站对辖区单位六熟悉的基本内容;三是纳入单位内部日常防火安全管理基本内容;四是纳入每一年度重点任务量化考核内容。初步估算,通过落实这些机制,全市每年将培训30万名合格的“准消防员”,进一步夯实首都社会面火灾防控基础。